走進泉州惠安革命老區村:秀美湖埭頭 紅色旅游村

2020年10月22日14:53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曲江渡槽高聳入雲,橋下田園風光靜美如畫。
曲江渡槽高聳入雲,橋下田園風光靜美如畫。

水光瀲灩晴方好。走進泉州市惠安縣東嶺鎮湖埭頭村,宏偉壯闊的曲江渡槽高高架起,橋下水光瀲灩,蔗潭溪清澈見底,隱約可見白鷗戲水、魚蝦歡唱……這裡既是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又是惠安縣唯一曾建立蘇維埃政府的革命老區村。

如今,湖埭頭村成為紅色旅游景點,以其獨特的自然和人文魅力吸引越來越多的觀光者慕名而至。

湖埭頭村架著千米長的曲江渡槽,景色如畫。湖埭頭村村支書辛金春介紹,渡水橋工程興建於1973年,歷時3年才建成。渡槽引渡惠女水庫的水,灌溉惠東地區的大部分農田。“當地參加建造的有上千人,大部分是惠東地區的惠安女,她們僅靠人工和簡單的機械來完成這項工程,十分不易!”辛金春說,這一工程體現的“惠女精神”至今令參觀者嘆為觀止。

渡水橋所在位置是惠安蔗潭溪,溪水清澈見底。為了讓鄉親們有一個休閑的好去處,湖埭頭村在溪畔規劃建設休閑漫道,總長1.2公裡,上面還建有3個風雨亭。漫道中間特地鋪設鵝卵石路面,傍晚時分,兩側的路燈亮起,常有村民赤腳走在上面健身。可以看到,渡水橋與溪景已經連為一體,水面上不時有白鷺掠起,風光旖旎。不遠處是湖埭頭村通往惠崇公路的連接線,時有車輛穿梭往來。“它也是村裡開發鄉村旅游的交通要道。”辛金春說。

在湖埭頭村,紅色旅游正當時。近年來,湖埭頭村充分利用紅色歷史文化、渡槽建設精神等優勢資源,打造紅色旅游路線,因地制宜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革命老區煥發新活力。

據東嶺鎮相關人士介紹,湖埭頭村於1983年被確定為惠安縣革命老區村,是全縣唯一曾建立蘇維埃政府的革命老區村。這裡有紅色的革命歷史記憶,涌現辛進金等一批革命英烈。

“從2016年起,村裡開始以‘修舊如舊’的方式,投入資金120多萬,逐步修繕湖埭頭村惠安暴動籌備會遺址和蘇維埃政府成立遺址,並以此為基礎建成蘇維埃政府紀念館。”辛金春介紹說,為了進一步整合紅色文化資源,村裡還在蘇維埃政府成立遺址前建起一座紅色文化廣場,配套紀念碑亭等設施,並發掘、整合蘇維埃政府成立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碑等資源,打造成集愛國主義、紅色文化為一體的紅色教育基地。

去年一年,蘇維埃政府紀念館接待參觀人數約6000多人,接待省內外各機關單位、社團組織約60多家。辛金春說,正是湖埭頭村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讓許多政府部門、社科團體、學校等單位慕名而來,在此地開展黨員集體活動、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現在,該村儼然已成為惠安縣紅色文化對外宣傳的窗口之一。

“接下來,我們將在蘇維埃政府紀念館周邊籌建一座文化長廊,做好‘紅色+生態’兩篇文章。”據介紹,這座文化長廊長度約530米,將串聯起老區紅色旅游點和生態休閑慢道,並結合紅色文化、鄉風文明、綜治平安等宣傳展示內容,輔以道路硬化擴寬、路燈鋪設、綠化帶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激發湖埭頭村紅色旅游活力。

泉州市惠安縣東嶺鎮是惠東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擁有6個革命老區村,紅色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東嶺鎮結合實際,傳承“紅色”基因,全方位打造紅色文化陣地和革命老區品牌,扎實推進移風易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重點工作,譜寫新時代鄉村發展新篇章。該鎮黨委書記葉榮聰表示,今后將繼續以建設“紅色東嶺”為主題,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優勢,從保護和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著手,將宣傳、弘揚英雄烈士事跡和精神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開展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活動,在進行革命歷史傳統教育的同時,激發廣大人民的愛國熱情和國防意識。(張文璟 孫聰雅 鄭詩怡 文/圖)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