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的藍,怡人的綠”——廈門生態環境部門全力推動“高顏值”建設

林盈

2020年11月12日14:57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山色湖光迷人眼,筼筜群鷺戲高低。

脈脈湖光,潺潺溪流,白鷺嬉水,群魚悠游……步入初冬的廈門有著別樣的風情,她的色彩豐富而瑰麗,她的詩篇精致而悠長。她的美不僅有大自然的青睞與眷顧,更有持之以恆的堅守與呵護。邁入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第三個年頭,廈門處處呈現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畫卷。

廈門經濟特區在發展中注重從頂層設計著力,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圖為從灘涂地變身為國家4A級景區的園博苑。黃嶸攝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廈門歷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生態環境擺在價值排序的首位,潛心打造“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顏值生態美景,走出一條“以環境優化增長,以發展提升環境”的科學發展新路徑。

打造“綠肺”,在清新城市中自由呼吸

9月25日,廈門市思明區的東坪山片區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順利通過驗收,成為福建省首個近零碳排放示范區。

在致力於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幾年裡,廈門市生態環境局會同思明區政府積極推進東坪山生態保護工作,綜合考慮片區地理特點、規劃方向、經濟水平和低碳基礎等因素,在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基礎上組織復綠工作。

以東坪山為例,如今該片區已完成32宗地塊整治復綠,總面積約5.5萬平方米,逐步形成森林群落結構穩定、層次分明、生物多樣、效益顯著的近自然景觀效果。

“廈門的風有種特別的柔軟。”國慶期間,一位來廈游客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在生態環境局等部門的推動和努力下,140多座大小公園、16000多公頃建成區園林綠地、數萬公頃林地共同形成的強大“綠肺”正讓廈門由內而外煥發出清新芬芳的溫婉氣質。

智慧賦能,網格化環保監管遍及每一個角落

一輛輕巧的電動車、一部裝有“網格e通”的手機、一頂輕便的遮陽帽,這便是廈門市海滄區后坑網格員林巧玲每天巡查的固定裝備。

“早上好,今天來入戶啦,房屋改造的時候要注意建筑垃圾……”熟門熟路地走進院子,林巧玲熱情地同村民打著招呼,向他們介紹近期社區下發的各類通知,並檢查了正在進行的民居改造情況。

離開院子,林巧玲繼續她一天兩次的巡查。看到公廁外堆積著不少修剪下的樹枝,她掏出手機拍下現場情況,通過“網格e通”APP上報,並通知環衛部門清理。“信息會直接報送到區聯動中心,再根據不同情況派發給相關部門處置,這些殘枝很快就有環衛工人處理。”幾分鐘后,林巧玲再次踏上巡查之路。

其實在廈門,像林巧玲這樣每天進行著“常態巡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四級生態環境網格員還有一千多名,他們是城市角落中流動的守護者,他們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深入網格,第一時間勸止環境污染行為,及時通過聯動平台將問題上報相關部門查處。真正做到“問題發現在一線、解決在一線”,讓轄區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無所遁形”。

“實實在在感受到環境提升的居民們,還會主動通過微信群反映環境問題。我們在這裡長大,也在讓這裡變得更好。在廈門這座城市的蛻變中,我們不僅是見証者,更是參與者。”網格員楊順青說,人人共管、人人共享的生態環保理念已在廈門深入人心。

考核+立法,讓環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是多年來廈門一直在生態環境建設中踐行的理念。

筼筜湖風景。廈門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1988年,廈門市委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打響了廈門治污的第一號硬仗——筼筜湖綜合治理。從此,廈門經濟特區逐漸明確了“生態立市”的宗旨,建立起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讓生態文明真正融入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中。

針對局部區域存在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廈門摸索出了一套考核對象全覆蓋、考核內容全方位、考核結果應用多渠道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為生態保護和治理保駕護航。據悉,該評價考核辦法中包含了上千條具體細致的考核項目。“對照考核要求,我們非常清楚該做什麼?哪些方面需要注意?”一位企業負責人介紹說,最近生態環境部門還推出了環境污染責任險,此舉有效增強了企業的風險防范意識和應對環境污染事故等能力。

不僅如此,幾十部與生態環境建設和資源保護有關的法規規章也為經濟特區發展構筑起了一道道堅實的綠色屏障。2016年5月至今,廈門兩級法院共受理涉生態環境案1556件,審結1521件。2018年,福建省第一例以政府為原告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在廈門結案,同年廈門成立了生態環境審判庭,為綠色生態提供司法保障。

近年來,廈門不斷夯實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創新構建起多部門齊抓共管的“大環保”工作格局。在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考核制度下,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充分重視生態環境守護者的身份,看好各自的“責任田”﹔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精心呵護藍天碧水淨土,讓“清新的藍”“怡人的綠”成為廈門的美麗標簽。

重拳治理,精益求精讓污染無處遁形

事實上,廈門人引以為豪的“廈門藍”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為解決城市空氣污染問題,打贏藍天保衛戰,廈門從解決好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入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尤其在城市空氣質量把控上,生態環境部門沒有滿足於現狀、止步不前,而是不斷以更高標准未雨綢繆,防患未然。

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廈門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我們的精益求精理念體現在:隻要空氣質量等級低於‘優’就啟動應急機制。”從機動車減排,到綠色海港、空港改造,再到工業企業、揚塵污染管控……廈門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隻要有廢氣排放,一個也不放過。”目前,廈門已基本形成靈敏機動的監測網絡和完備的應急機制,能以周全准備應對各種污染問題。

此外,在上級部門要求的基礎管控基礎上,廈門市生態環境部門主動作為,對挖掘機、推土機、起重機等常見的非道路移動機械進行歸檔監管,由各級生態環境局組織專人對非道路移動機械進行編碼登記,逐台逐項對上報的信息進行審核。目前,全市已有17900多台非道路移動機械獲得環保“身份証”。

同時,為斬斷“黑尾巴”,廈門市還日常開展常態化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巡查,重點巡查各種工地,市政工程,對冒黑煙的非道路移動機械進行拍攝視頻取証,依法查處。

廈門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何伯星表示,今年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作為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廈門有著更高的起點和責任。下一步,廈門將積極踐行探索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繼續發揚特區生態立市的傳統,全方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用綠水青山與如畫美景詮釋廈門經濟特區海上花園之名,向著高素質高顏值經濟特區、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目標昂揚前進。

(責編:陳藍燕、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