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五大舉措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2020年11月18日16:42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為深化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創意與旅游學院近年來持續深入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專業課程思想政治資源,運用課堂教學主渠道,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協同效應,從而多元化地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讓“課程思政”充分發揮育人作用。

思想教育貫穿教學過程

文旅學院(二級院系)新聞採編與制作專業在《傳播學理論與實務》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的途徑的探索與實踐,授課教師陳飛鯨深入分析課程知識點,教學資源中選用大量近年發生的、影響力大的新聞傳播案例,挖掘案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融入課程教學中,實現思想教育與專業知識的有機統一,發揮好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傳播學理論與實務》課程中的思政教育” 實踐成果被評為福建省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精品項目,育人模式的經驗總結延伸擴展到多門專業課程,激活了教師加強師德修養的內生動力。

思政元素融入核心課程

黨建工作是育人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文旅學院將黨建文化融入專業核心課程,探索創新實踐的路徑取得豐碩成果。如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張俊老師在《招貼設計》課程中置入專項任務,將經典語錄創新設計為字體海報,受到了師生強烈好評。該作品不僅作為校園文明建設的創意標語,還獲得全國數字藝術大賽平面設計賽項一等獎。

校地共建助力鄉村振興

文旅學院與平潭蘆洋鄉簽訂了校地共建協議,共同打造政校行企一體的產教融合共建示范點。在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立足時代、扎根人民、深入鄉村,運用正確的藝術觀、設計觀,創作“為人民”的作品,成為服務平潭當地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課程圍繞當地特色農產品包裝設計、動漫IP設計,完成了“蘆洋臍橙包裝”“蘆洋馬鈴薯包裝”“番茄寶寶多汁君”等卡通形象,並簽訂知識產權授權協議,將設計版權授於蘆洋鄉企業使用,幫助農戶實現產品銷量與營收翻番。在專業課程融合企業項目的同時,引導師生關注民生服務,做出更人性化、更綠色環保的設計,推進數字技術與黨建、服務平潭地方經濟相結合。通過專業與產業的結合、課程與思政的互動,文旅學院不僅提升了師生對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國家戰略的理解和貫徹,還成為服務平潭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傳統文化植入課外實踐

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長河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寶貴的文化匯聚成源遠流長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文旅學院在專業教學中遴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作為教學素材,如宣傳“二十四節氣”民俗文化、挖掘“尊老愛幼”“見義勇為”傳統美德,弘揚“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等,幫助學生理解“四個自信”的典型素材。

素質拓展傳承“工匠精神”

將福州“三寶”之一的軟木畫帶進校園,建立“吳芝生軟木畫大師工作室”。吳芝生大師作為福州軟木畫吳氏第四代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走進平潭首所高校,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為學生講授軟木畫歷史,手把手傳授雕刻技藝,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裡中傳承並創新。吳老先生引領學生學習傳統技能的同時,還培養學生“匠心精神”。創作了包含“半洋石帆”在內的平潭系列地標景點軟木畫作品。技能大師進校園,讓更多學生深入接觸逐漸失傳的傳統手藝,為國家級非遺軟木畫的傳承問題,提出了高職院校的路徑。

隨著課程體系的不斷優化,課程思政越來越廣泛地融入專業教學與建設中,文旅學院教師秉承“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知識傳授與思想引導相結合,教書與育人同步走,在課程中進一步融入思政元素,全面提高大學生緣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謝石城 林立文)

(責編:陳藍燕、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