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留住歷史照亮未來 廈門近年來扎實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

2021年07月17日09:59 | 來源:廈門網
小字號
原標題:留住歷史照亮未來 廈門近年來扎實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

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核心要素之一的八卦樓。(記者王火炎航拍器攝)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今日在福州開幕。福建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再次進入世界視野。

在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的廈門,文化遺產保護的探索與實踐一直在進行。近年來,廈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緊抓文物修繕,為文化遺產保護夯實家底﹔以科學創新的思維活化利用文化遺產,賦予文物新的時代意義﹔以高瞻遠矚的視野發動群眾參與文物保護,照亮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未來圖景……

廈門,正在腳踏實地守護燦爛的文化遺產。

保護修繕

用三年時間對163處文物完成修繕

位於同安區大同街道田洋村的陳滄江故居最近正在進行結構加固。這處未定級文物是廈門市歷史文化遺產集中保護修繕專項工作確定的目標之一。2019年底,《廈門市歷史文化遺產集中保護修繕專項工作方案》印發,提出2020年至2022年用三年時間完成對163處文物的修繕。這163處文物有個共同特點——都列入了全市搶險及搶救性維修文物名單。

“我們在2019年4月啟動了全市建筑類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狀況的摸排工作,由各區先行排查,把保護狀況堪憂的文物名單匯總到市文旅局,局裡再組織第三方進行第二輪實地摸排。”廈門市文旅局文物與博物館處工作人員宋智峰告訴記者,此次摸排最終確定全市亟須搶險和搶救性維修的不可移動文物163處,其中絕大多數是甚少進入公眾視野的未定級文物。這些未定級文物雖未列入各級文保單位名單,但同樣是我市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受產權歸屬復雜、經費籌措有限等多重因素制約,未定級文物如何保護是一項全國性難題。廈門,選擇了迎難而上,目的就是要把覆蓋面擴展到未定級。

有決心也有信心——163處文物,三年修完。這個目標“嚇”了業內一跳。如此大規模、大力度的集中修繕不僅廈門是第一次,放眼全省、全國也不多見。廈門用馬上就辦的作風展現了自己的信心。去年,市文旅局指導各區全面展開對163處文物修繕方案的編制和審批,市區兩級財政經費支持也迅速跟上。今年,市政府發文將文物修繕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明確年內必須完成80個項目。市文旅局主動將文物集中修繕列入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截至7月8日已完工37個,包括鼓浪嶼上的民生公司舊址、同安區的石潯總兵衙等,其他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為了高標准完成此次集中保護修繕,廈門還建立了市文物保護專家庫,邀請文物保護、城市規劃、古建筑修復等相關領域的20多位專家參與其中,就163處文物全部的修繕方案進行審核把關。

不僅下沉到田野主動發現、科學搶修,探索未定級文物的“預保護”,廈門對各級文保單位的修繕提升工作也在持續高質量推進。近年來,廈門還陸續完成了鼓浪嶼三一堂、集美學村尚忠樓群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氏小宗、廖家別墅等省級文保單位,鼓浪嶼會審公堂、陳勝元故居等市級文保單位的修繕工程。

據統計,廈門現有不可移動文物1900余處,其中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40余處。對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及各級文保單位的修繕全覆蓋,是廈門對文化遺產掏出的“珍愛之心”。

活化利用

充分發掘歷史文物的當代價值

八卦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核心要素之一。這座建於1907年的老別墅將於近期迎來工期約一年的修繕提升。此次修繕后,它將在現有的風琴博物館功能外,增加對八卦樓自身歷史文化的展示,為社區居民打造音樂演奏場所等,力爭成為廈門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典范。

藍天碧海間,八卦樓的紅色穹頂,見証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廈門探索。

鼓浪嶼虎巷8號,中共福建省委機關舊址。20世紀30年代初,這裡曾是福建革命斗爭的指揮部。今年5月,它多了個新身份——鼓浪嶼紅色教育主題館。館內通過豐富的文圖資料、場景復原、多媒體展示等手段,展示介紹中國共產黨人以“家庭”為掩護開展革命斗爭的英勇歷史。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結合黨史主題展示革命歷史,讓紅色血脈在鷺島賡續,隱藏在鼓浪嶼尋常巷陌裡的這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再次走進大眾視野。

距虎巷約40公裡,同安區大同街道南門街東側,擁有千年歷史的同安孔廟也發出了新的聲音——這裡的最新修繕目前已基本完工。不僅修舊如舊,作為同安區博物館所在地,此次修繕后同安孔廟還將豐富展陳內容,融入多媒體手段,以文圖、實物等展示同安的歷史悠久、文教昌明,進一步提升、豐富館內的孔子文化展陳。在加強孔廟歷史文化保護的同時,廈門也在探索發揮孔廟的文教功能。2009年至今,這裡每年都會舉辦廈門(同安)孔子文化節。從紀念先哲,到開展文化交流、學術研討,再到融合旅游觀光,文化節的內涵不斷豐富,吸引著越來越多人走進孔廟,拉近了百姓和文化遺產的距離。

以發展的眼光尋覓歷史文物的當代價值,是廈門對文化遺產捧出的“尊崇之心”。

多方合力

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

徐友群每周都會去萬石蓮寺,查看寺廟周邊的用火、用電安全,檢查有無亂涂亂畫情況,這是他作為思明區文物保護志願服務隊志願者的必修課。2016年,思明區在全省率先推出“文物守護認領”志願服務項目,成立思明區文物保護志願服務總隊,招募志願者對所認領守護的文物點進行每月至少兩次的巡查。2018年“文物守護認領”再升級,“文物尋根”志願宣導團組建,志願者每周會定期前往轄區文物點進行公益講解。

從一名普通的志願者到宣導團團長,徐友群不僅收獲了大量和廈門文化遺產保護有關的知識,也看到了廈門人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情。“經常有人找我咨詢如何認領文物。”徐友群告訴記者,如今在思明區和他一樣的文物守護人有500多名。

隨著工作的開展,思明區的文物守護還探索出親子認領模式,父母和孩子一起成為守護人,為廈門的文化遺產保護注入更年輕的血液。2019年,思明區被確立為國家文物局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試點地區。“文物守護認領”也在廈門全市得到推廣。

文化遺產保護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發動群眾力量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廈門走出的一條有益之路。在廈門,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們還在不斷進行多方合力守護文化遺產的新探索。

今年4月,集美區警方破獲一起文物盜竊案,僅用12小時就抓獲犯罪團伙,成功追回轄區內一處未定級文物門前被盜的雕花螺紋石鼓。案件的迅速偵破,得益於該文物被納入集美區公安部門“雪亮工程”的監管范圍。近年來,廈門極為重視文物安全工作,僅今年市文旅局就下發了一系列壓緊壓實各級責任,做好文物安全防護工作的通知。此次案件的偵破,讓市文旅局看到了聯合警方為文化遺產保護筑牢防線的積極意義。市文旅局二級巡視員李雲麗告訴記者:“我市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已納入各區公安分局和派出所管理范圍,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推廣集美區做法,努力推動全市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也納入警方的‘雪亮工程’,加快廈門文物安全大防控體系建設。”(記者 郭睿)

(責編:林東曉、陳藍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