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上下杭:重拾人間煙火氣

2021年07月17日10:53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上下杭:重拾人間煙火氣

  嘉賓們在上下杭街區的永德會館了解永春紙織畫工藝。

  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福州市台江區,處於福州城市中軸線上,是閩商的發祥地之一,總用地面積476畝,核心保護范圍面積353畝,其中文保單位16處、登記文物點82處、傳統風貌建筑314處,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2014年,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啟動保護修復工程,通過保護修復和完善提升,逐步打造成具有商業、居住、旅游、文化等復合功能,以及中西合璧建筑特色和閩商文化特色的傳統街區。

  “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帘”,這是百年前,福州上下杭的繁華景象。如今,這裡經過精心修復,又重現往日盛景。

  16日,參加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的嘉賓、專家、媒體人,來到上下杭參觀考察,感受這一福州代表性歷史文化街區的古與今。

  徜徉在老街區,來自河北省承德市的文物工作者趙宏媛,不停地用手機拍攝老建筑。“借著參加世遺大會的機會,我想看看福州的歷史建筑特點,回去與承德的建筑風格做一些對比。”她說,迥然不同的建筑文化,讓她很興奮,“北方建筑比較宏偉大氣,而這裡的建筑特別靈秀典雅,讓我感受到工匠精神融入其中,給人細致入微的感覺。”

  這一“工匠精神”,來自多年來福州市的修舊如舊、精心雕琢。2014年,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復工程啟動。如何還原“老福州”心目中的上下杭?

  經過一番調查研究,當地確定了總體上以“修舊還舊,保持總體街區格局、風格、風貌不變”為原則。具體操作上,對於老建筑,用“繡花”功夫,以“鑲牙式、漸進式、微循環、小規模、不間斷”的步驟,對文保單位、登記文物點、傳統風貌建筑進行保護修復,對不協調建筑進行整治改造。

  截至今年6月,上下杭已經累計完成13處文保單位、50處登記文物點、105處傳統風貌建筑的修繕。

  老建筑“硬件”修復了,還要延續其文化價值。“軟件”的提升,是對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又一考驗。

  上下杭在福建貿易史上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這裡不僅是閩商的發祥地之一,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有“福州傳統商業博物館”的美稱。

  其中,位於上下杭硋埕裡20號的永德會館,從清代建立以來,一直是永春、德化商幫在福州開展堂會、商會、同鄉會活動的場所,是閩商文化的重要見証者。如今,完成修繕后的會館,成為德化陶瓷燒制技藝、楊梅刻紙和永春紙織畫等傳統技藝的展示場所。

  在會館內,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長、考古專家韓立森一直和德化陶瓷燒制技藝的非遺傳承人溝通交流。“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發祥地,瓷器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貿易品。和福建一樣,河北的陶瓷文化歷史也非常悠久,看了師傅們制作的德化陶瓷,非常精美、傳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在這裡,我感受到了福建在文化推廣、活化利用等方面,都做得很到位,值得學習借鑒。”

  讓專業人士贊嘆“活了”的老建筑,還有不少。羅氏綢緞庄,成了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者在這裡駐足、交流﹔省級文保單位黃培鬆故居,已打造成福州市美術館,成為展示福州人文發展成就的重要窗口……

  老街區修繕了、活化了,還能不能再進一步,離老百姓更近一些?

  在“上下杭·金銀裡”商業步行街,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鄭小玲感慨,這是把古街區與市民生活融為一體的成功之作。

  步行街於去年12月30日開街,是福州市融合古與今的創新嘗試。這條位於歷史文化街區裡的步行街,一側是耳聾伯元宵、同利肉燕等福州老字號店鋪,另一側則有不少時尚現代的國際品牌餐飲店,傳統元素與現代時尚相互呼應,市民們可以一邊參觀老建筑、非遺展示,一邊品嘗地道美食,也可以逛時尚潮店。

  “來福州后的參觀考察,我感受到這裡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市民生活是融合在一起的。”鄭小玲說,讓文化遺產與當地人的生活緊密相連,這正體現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責編:林東曉、陳藍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