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要通過申遺促進遺產保護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人民網福州7月19日電 (林盈、呂春榮)“我們要通過申遺,借鑒一切好做法來促進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日前,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福建福州舉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應正確認識世界遺產申報的目的,遺產的研究和保護比申遺本身更重要。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接受人民網專訪。人民網 林盈攝
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中國一直認真履行《公約》,目前已有55項世界遺產,是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在柴曉明看來,從世界層面上,申遺能讓不同文化的人認同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但同時申遺不僅是為了名譽,更是為了保護。
他直言,申遺只是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一個環節。將文物研究透、保護好,申遺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而更重要的是,通過申遺深入挖掘文化遺產的內涵,學習借鑒各國在遺產保護方面的好做法,走出獨立自主的中國遺產保護之路。
在談及如何保護好文化和自然遺產時,柴曉明表示,首先要通過研究,摸清遺產價值,講好遺產故事,這樣才能讓更多人意識到為什麼要保護文化遺產。“講好故事”后,還要“保護好故事”,保護好承載著故事的文化遺產。
在保護方式上,柴曉明介紹,管理和技術是當前文化遺產保護的兩個主要方向。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工作為例,多年來,作為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保護研究的主要專業支持機構,其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城市和遺產保護管理機構密切配合,致力於開展海絲遺產國家名錄的深化擴展,持續加強遺產保護管理,提供遺產本體保護的技術咨詢,展示闡釋、監測體系的建設咨詢,並積極推動跨國合作。
“申報世界遺產是一項非常系統的工作。我非常支持申遺,這對提升遺產保護水平、提高遺產保護的科學化和系統化很有幫助。”柴曉明說,“未來,我們也將持之以恆服務好、聯系好各省市、遺產地,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保護與研究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撐,講好中國故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積極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