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福建工程學院人文學院師生赴閩東少數民族地區實踐調研 探尋鄉村振興密碼

2021年07月30日18:15 |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小字號

7月上旬,福建工程學院人文學院赴閩東少數民族地區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團前往羅源縣八井村、福安市東山村、福鼎市赤溪村等村庄進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了解閩東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鄉村發展現狀,探尋村庄脫貧致富的密碼。

羅源八井:從“貧困村”到“特色畬村”

古居、澗溪、頑童……腳踏青石板,調研團成員們走進羅源縣八井村,感受這個畬村別樣風情。這裡曾是藏於“深閨”的貧困村,而如今,則成小有名氣的“特色畬村”,畬族文化民俗展示館、畬族村落遺址、畬族非遺體驗點……它們共同“述說”著這個村落的振興之路。

“以前積蓄都用來蓋新房,日子過得還是比較緊張,當時連鍋沿都是燒飯的黑灰痕跡,鍋裡也隻有地瓜什麼的。”畬民雷炳金告訴調研團。

雷炳金在家中廚房向調研團的成員們介紹當年生活情況。

再談及如今的生活,雷炳金臉上堆滿了笑意,“現在日子非常好,我開了一家農家樂。二十幾年前,我的鍋裡隻有地瓜米﹔現在,我的鍋裡有雞有鴨。”

八井村黨支部書記雷可壽告訴調研團,村子樣貌的改變、村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離不開政府的幫扶。在政府各種優惠補貼政策的支持下,八井村建設為充盈著畬家民族風情的民俗小鎮,村民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福安東山:易地搬遷,村庄換新顏

東山村,系畬漢雜居行政村。步入村中,目之所及是平坦干淨的村道、色彩鮮明的房屋牆面、獨具畬族風情的文化長廊。蒼翠群山環繞下,東山村儼然一道靚麗的風景。

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山村曾被列為寧德市市級地質災害隱患村。1988年正式啟動整村易地搬遷,至1994年實現村民全部“下山”。

東山村一角。

據康厝畬族鄉東山村村委會副主任鐘新喜介紹,東山村樣貌改變受惠於“造福工程”,“造福工程”志在於將居住條件惡劣的農民遷到山下安家落戶,為村民打造安居樂業、山清水秀的宜居福地。自“下山”后,全村干部群眾都在探索如何做好搬遷后的村庄建設工作、村民就業等問題。

近年來,東山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持續推進環境衛生整治,升級村容村貌。採取了設置垃圾收集池,嚴禁垃圾入河等措施,還修建了“畬族文化長廊”“畬族傳統歌台”等景觀。

福鼎赤溪:依托“山水”,旅游富村

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地處閩東大山深處。上個世紀80年代末,這裡的人們過著“家家竹木屋,頓頓揭鍋難”的生活,年人均收入仍不足200元,貧困率達90%以上。如今,這裡是全國聞名的“中國扶貧第一村”。

據赤溪村的黨總支書記杜家住介紹,30多年來,赤溪村不斷實踐摸索,最終走出了一條“旅游富村、農業強村、文化立村、生態美村”的脫貧路。2016年,赤溪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696元。

走進赤溪村的長安街,調研團的成員們看到長安街上店鋪鱗次櫛比,“哈哥”“哈妹”文創代言人精致可愛。隨即,調研團成員拍下了一幅幅興榮秀美的景象,用照片和視頻,記錄下赤溪村的美好生活。

福建工程學院人文學院暑期社會實踐調團成員們在赤溪村調研。

閩東地區行程結束后,調研團成員切實地感受到鄉村樣貌的巨大變化,福建工程學院人文學院社會實踐調研團指導老師張巍感慨,如今的鄉村發展得越來越好,“我們將繼續發揮好高校的智慧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圖文由福建工程學院人文學院提供) 

(責編:吳舟、鐘巧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