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百年風華 福建寧德蕉城明代繡花樓修繕完成

“她”,沒有精美的飛檐斗拱,沒有靈動的窗花櫺鳥,也沒有寬敞的后庭天井,只是白牆黛瓦、青磚空斗和兩層交錯梁柱的簡單組合,卻顯得那麼庄重古朴。
“她”便是坐落於福建寧德蕉南街道鵬程歷史文化街區的一座古建筑——中南繡花樓。
今年10月初,蕉城區順利完成中南繡花樓修繕工作,歷經約400年的古建筑再次重現出其昔日的古韻風華。
百年古建,由來已久
中南繡花樓坐西南朝東北,始建於明萬歷年間(1573年-1619年),為木結構樓閣式建筑,面闊七間,進深兩間,雙坡頂,高8.8米,佔地面積332平方米,是極其珍貴的閩東明代大厝實例。1992年12月25日,被原寧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馬氏族譜》和清乾隆版《寧德縣志(人物志·守節)》相關文字記載, 繡花樓的建造是與馬氏的一位先祖馬承書有關 。明萬歷年間,馬承書在蕉城開創了馬氏第九代世族,從此歷代從商為生。由於經營有方,每年就擁有2000多擔田租的收入,其時在寧德馬氏家族相當富貴顯赫。馬承書的第四位妻子系福寧羅指揮女子,羅氏聰明賢慧,並有一手繡花工藝。承書就將馬家大宅二樓辟為羅氏繡花專用。羅氏把繡花手藝傳給宅院女眷、侍女。從此繡花樓不僅在整個縣城名聲大振,而且聲名遠播。相傳,每年金陵府高冑官袍也出自繡花樓。馬宅繡花樓由此得名,流傳至今。
據馬氏第十八代傳人馬祖彬介紹,繡花樓整個大院呈三進三落式,前有大院,中有客廳,后配花園,具有鮮明的地方和時代特征。整個主體建筑由大廳和繡花樓兩部分組成,主體建筑從門廳起(前距寧德商城)到后花園(后距區進修校),約有3畝多。后花園方圓約一畝大小,背靠硬山坳,裡面種有竹子、黃彈子、柚子、梨樹、茉莉花等,是馬祖彬童年時和孩子們嬉戲的“天堂”。
歷經風雨,舊貌不再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在舊城改造和商業開發的大潮中,開發商入駐中南路,原住民陸續搬離繡花樓,此后將近20年間,繡花樓一直處於無人居住的狀態。
“我們蕉城常年台風頻發,沒有了人為的維護保養,繡花樓的屋面逐年破損,逐漸開始漏水,而木質結構最怕的就是雨水了。慢慢地,繡花樓木構件就腐朽了,出現多處倒塌的現象。在此之前,繡花樓的內部空間布局和部分建筑結構被改造。”蕉城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鐘榮富說。
據了解,當時,雖然繡花樓的整體格局基本完整,但由於年久失修及居住的戶數增加后,南北兩側新建房屋擠佔繡花樓空間,后天井被改造為廚房、衛生間等建筑,二層北側向外挑出做閣樓,建筑內部局部被裝修、分割,屋頂局部損毀,整體木構架出現傾斜,局部木構件腐朽,破損漏水,滋生白色真菌,各種垃圾亂堆亂放,保存狀況極差。
精心修繕,風華依舊
繡花樓的修繕工作在蕉城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蕉城區地方文化研究保護人士及社會各界的關注下,隨著項目立項、現場勘查、調查走訪、方案設計、專家評審等一系列施工前准備工作的結束,今年7月,區文體和旅游局啟動中南繡花樓修繕工程,採用除草除菌、揭頂重修、打牮撥正、木架更替、防虫防腐、牆體砌筑、地面復原等措施,對中南繡花樓進行整體保護性修繕。
遵循“保護為主、修舊如舊”的原則,材料和工藝成了施工過程中關鍵所在。“按照明代建筑的形制特征,首先在選料上,我們要求使用原材料。比如,灰板牆要採用殼灰,地面要選用三合土,兩側的空斗牆要選用和周邊古建筑同樣材質和尺寸的青磚等。為了加快施工進度,我們還科學劃分木匠、泥瓦匠、石匠等不同工種,採取平行施工的方法,同時推進各分部施工工序。”鐘榮富說。
自7月中旬起,施工方先后拆除了前天井南北兩側廂房及其他后期改造部分﹔清理后期回填的地面土方,恢復三合土地面﹔砌筑青磚空斗牆,對繡花樓大木架構整體予以打牮撥正,更換局部槽朽嚴重之構件,修補並歸安梁、枋等﹔屋面局部予以揭頂維修,恢復局部倒塌、破洞屋面,拆除后期改造屋面。
“當時,由於繡花樓上下兩層的柱子是錯開的,這種明代獨特建筑結構十分影響修繕進度,光主體結構扶正,我們就又花了1個禮拜。還有灰板牆和樓板的修繕,也是十分復雜費時,為了做到‘還原’,我們花費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在用料和工藝上下足功夫,並對屋面做了防水處理, 確保屋面不漏水 。”對於施工過程中所遇到難題,施工單位負責人說,此外,由於繡花樓位於市區,且樓內環境復雜,在原材料的運輸上明顯受阻。為了加快施工進度,工人們還專門利用夜間時間進行備料工作,加班加點搶抓工期。
如今,歷時2個多月的中南繡花樓修繕工作已順利完成,恢復原有模樣,再次走進蕉城人視野。修繕后的繡花樓將充分發揮文物的活化利用,做為鵬程歷史文化街區的一個展示點對對開放,讓“沉寂”多年的“古建筑”,重新煥發光彩。
“修花樓的修繕工程已成為蕉城區今后一段時期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樣板工程,在木構文物的修繕、歷史建筑的修繕、傳統村落中古建筑的修繕、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參照與借鑒價值。”鐘榮富說,“下一步,蕉城區將加大對繡花樓的日常保養力度,派駐專門文物安全員,並通過安裝視頻監控和報警系統,與區文物智慧安防管控平台進行聯網對接,形成24小時全天候安全管控。”(周思穎 楊慈監)
(責編:吳舟、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