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實踐“兩山”理論 老工業城市發展綠色轉型的“三明經驗”

2021年10月27日09:05 |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

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省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突出示范引領,聚焦重點難點問題,在體制機制上深入探索、創新突破,涌現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成果,為推動跨系統改革成果的相互銜接和系統集成,構建全尺度、多領域銜接的環境治理長效制度體系,提供更多“福建經驗”“福建樣板”。

 

福建省三明市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征的出發地,也是老工業基地、共和國建設的新興工業城市。三明因工業而興,鋼鐵等傳統工業產業為三明市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三明一度也因工業而困,產能過剩、效益下降,高耗能、高排放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特別是粉塵污染,被當地百姓形容為“一年吸進一塊磚”。

為了扭轉不利局面,近年來,三明市堅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突出“找准方向、瞄准市場、發揮優勢、創新驅動”,唱響“風展紅旗、如畫三明”城市品牌,走出了一條老工業城市發展綠色轉型的新路子。

圍繞“機制活”,打好“組合拳”,激發綠色轉型內生動力

三明市始終傳承改革基因,承接20多項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任務,以改革盤活要素資源,創新市場化綠色發展激勵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綠色產業,最大限度釋放改革紅利,激活發展動能。

一是以權益交易促減排。在所有工業行業全面推行排污權交易,將“沉睡的資本”變成“流動的資本”,引導企業深度治理減排,全市排污權出讓累積成交總額4.25億元,交易額全省最高﹔探索碳匯交易機制,與中國碳匯控股有限公司完成100.3萬噸碳匯減排量交易,總成交金額1240萬元。

二是以金融服務增動力。發行全省首單碳配額信托融資計劃,三鋼獲融資1000萬元﹔發放全省最大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華電永安公司獲批1000萬元貸款﹔與興業銀行聯合創設“環境權益貸”系列產品,為企業提供各類綠色融資,助力綠色轉型。

三是以平台經濟助發展。整合海峽資源環境交易中心、興業銀行、興業証券等金融資本優勢,建成統一的資源環境交易服務平台,為企業提供權益交易、綠色金融、資本市場等一站式服務,通過平台運營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各類主體共生聯動、整體提升。

圍繞“產業優”,推進“調轉新”,提升產業生態化水平

三明市堅持生態優先,加快推進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三次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實現老工業基地“老樹發新枝”。全市生產總值從2015年的1712.99億元提高到2020年的2702.19億元,增長40.7%,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1.2%。

一是調整結構騰空間。科學規劃,推動三農、三化、三重、三紡等一批工業企業退城入園,嚴控“兩高”項目落地。“十三五”累計退出煤礦58處,產能437萬噸﹔退出鑄造企業9家,產能1.9萬噸﹔退出水泥企業4家,產能29萬噸。萬壽岩遺址由石灰岩礦山變身成為集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愛國主義教育、科學知識傳播、閩台文化淵源研究為一體的考古遺址公園。

二是技改提升促轉型。推動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十三五”以來,累計投入311億元實施技術改造。三鋼投入約10億元,新建或升級改造環保設施100多台(套),廠區降塵量下降1/3,基本達到城市空氣環境質量水平,被授予“AAA國家旅游景區”。

三是發揮優勢育新業。發揮技術、產品、市場、人才優勢,培育新增長點,形成以生物醫藥、石墨和石墨烯、新能源材料為主的新興產業。黃精、虎杖等6個中藥種植基地被國家中藥協會認定為“優質道地藥材基地”,建成石墨烯、新能源材料等專業特色園區,近年來新材料產業產值年均增長超過20%。

圍繞“百姓富”,打響“生態牌”,推動生態產品普惠民生

三明市充分發揮生態優勢,提升生態產業化發展水平,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27393元、12806元分別提高到39259元、19533元,年均增長7.5%、8.8%。

一是特色農業增福祉。注重綠色生態與特色現代農業、現代生活服務業等有機結合,以工業化、生態化理念推動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形成精致園藝、生態養殖等五大特色農業產業,以及茶葉、蓮子等20多條特色農產品鏈條,眾多優質農產品享譽全國。2020年,全市特色現代農業實現產值1620億元。

二是現代林業惠民生。率先建立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機制,累計籌措資金2.16億元,贖買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8.8萬畝,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推出林權“按揭貸”“福林貸”“益林貸”等林業金融產品,積極發展林業碳匯經濟,在全國率先發放林業碳票,首批覆蓋林業面積508.7公頃,涉及碳匯29775噸,實現“社會得綠、林農得益”。

三是文旅產業促振興。全域全產業鏈推進文旅康養產業發展,推動“紅色+文化旅游”,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9個景區入選全國“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推動“綠色+休閑農業”,培育一批休閑農業示范點和美麗休閑鄉村﹔推動“兩岸融合+鄉村振興”,創建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示范區。2020年,全市文旅康養產業總收入達到642億元。

圍繞“生態美”,畫好“山水畫”,打造宜居宜業生態環境

三明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理念,著力打好“三場戰役”,讓“林深水美人長壽”成為三明最靚麗的名片。三明市被評為2020年度生態環境領域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區。

一是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全市所有縣(市、區)空氣質量達標比例均達到100%,國控、省控斷面水質均達到或優於Ⅱ類,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達到100%。依托福建省生態雲平台,創新建立重點企業、重要水域三維實景監管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鄉鎮生態綜合管護隊伍,解決各類網格“九龍治水”的問題。

二是系統實施生態保護修復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以閩江上游生態環境系統治理和整體修復為核心,實施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水土流失治理等五大重點工程,有序推動103個修復試點項目,完成投資51.18億元。

三是統籌推進人居環境提升戰。把綠色生態理念融入城鎮化全過程,推進“山、水、城”“人、城、市”深度融合,全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82平方米,三明市成為國家森林城市,所轄縣(市)在全省率先實現省級森林城市全覆蓋。梯次推進以“綠化、綠韻、綠態、綠魂”為主題的生態振興鄉村建設,全市“綠盈鄉村”佔比達到70%以上。(林燊 魏然)

(責編:陳楚楚、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