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致富“黃金果”農民有“余甘”

溪東村民篩選余甘。
余甘是漳浦縣種植歷史悠久的特色水果。這幾年來,漳浦縣因地制宜,大力發展余甘種植,走出了一條生態種植余甘果的致富路,余甘成為許多村民的致富“黃金果”。
“余”味無窮
余甘果又名牛甘果、油甘果,也有“油金子”之稱,吃起來又苦又酸,過后甘涼,因而有些地區也喜歡叫它喉甘子。
“余甘屬野生或半野生水果,是小眾水果。”赤土鄉溪東村是漳浦余甘的主產區,原村主任張志鵬說,余甘樹正常株高1~3米,余甘果實有球形、扁球形等﹔表面棕褐色,粗糙不平,有細小的疣狀突起﹔質堅實,不易破碎,果肉呈黃白色,略有透明狀。
余甘在我省的種植歷史悠久。晚清學者郭柏蒼所撰《閩產錄異》記載:余甘,木高一二丈,枝條甚軟,葉青細密,三月著花如粟,結實如莛,每條三兩子,至冬始熟,子如楝而小,作瓜瓣,青黃色,味似橄欖,先苦后甘,故曰余甘,產漳州、泉州。
漳州市方志委編撰的《漳州名產志》記載:溪東余甘種植歷史悠久,明代就廣有種植,有南帶、柴甘、粉甘、甜甘四大品種。主要分布在赤土鄉溪東村各個社,其中以溪東社居多,2005年種植面積267公頃,年產量500萬公斤。在余甘深加工上,當地已開發出低糖余甘果脯、多味余甘果脯、余甘果漿、余甘原汁、余甘果酒、果茶等。
村民“致富果”
眼下正值余甘採摘旺季,天剛蒙蒙亮,漳浦縣赤土鄉溪東村的村民們就騎著摩托車上山了。在離村子1公裡開外的過溪山上,漫山遍野種著余甘樹。
今年72歲的張金順是溪東村種植余甘的老專家,據他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溪東村嘗試過種植多種果樹,也嘗試過種植花卉苗木,但都沒有獲得良好的發展,唯有土生土長的余甘越長越繁盛,不但枝繁葉茂,而且果實累累。
20世紀80年代,張金順在縣林業局的指導下,從泉州惠安、南安等地購買粉甘枝條,對山上原有的土余甘進行嫁接,改良品種。
“品種改良后,余甘個頭明顯比較大,而且肉多汁多,口感佳,已然成為市場翹楚。”張金順透露,相比傳統品種,這種新品熟果含糖量高,口感較甜,沒有什麼酸澀感,吃起來還有像蘋果的味道,回甘較濃,所以都被作為鮮果來售賣,新品種一經上市,即成搶手貨,價格在6元/斤以上。
溪東村黨支部書記張文龍說,近幾年來,溪東村因地制宜,發展支柱產業余甘種植,面積近6000畝,經濟收入節節攀升,全村年產值超過5000萬元,小余甘帶來了大豐收,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余甘也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致富的“黃金果”“甜蜜果”。
轉型文旅
“事實上,在我們溪東村,這幾年余甘品種的發展很迅速,除了比較普遍的粉甘和‘新貴’水果余甘外,還有柴甘、玻璃甘、藍帶、甜餅甘等等,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張文龍介紹,溪東人從小就喜歡吃余甘,不論是余甘鮮果,還是余甘加工的“冰糖葫蘆”,或者腌制品等,都有一份獨特的“余甘情愫”。
2020年11月16日,漳浦縣百場帶貨直播暨首屆余甘採摘節在赤土鄉舉行,活動地點就設在溪東村。直播活動吸引廣大網友關注,當天在線觀看量達310多萬人次。線下,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除了欣賞到精彩上演的文藝節目外,還可以在現場品嘗余甘果、冰糖葫蘆、余甘酒、余甘茶等,同時還深入園子裡體驗余甘採摘樂。
“下一步,我們將立足溪東村毗鄰國家4A級景區天福石雕園和漳詔高速穿境而過的區位優勢,以及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條件,積極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農業(余甘)觀光產業園。”展望鄉村振興新藍圖,赤土鄉黨委宣傳委員謝寶竹表示,未來,將大力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在生態余甘園和油茶園等地建設觀光步道、田園休閑驛站等,把余甘園建設成設施完備、功能多樣、單體面積漳浦最大的農業休閑觀光園區和親子採摘基地,力爭將溪東村打造成天福石雕園的“后花園”。(記者 黃如飛 蕭鎮平 通訊員 洪錦城 王大鵬 蔡吉杰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