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福建:飲水思源 老區新顏

2021年11月16日08:18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飲水思源 老區新顏

  貧困戶搬進了敞亮的新居、老工業基地煥發新活力、荒山禿嶺披上了新綠……在福建,老區蘇區不再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紅土地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要飲水思源,絕不能忘記老區人民。”對於這片紅土地,習近平總書記寄予無限深情。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通過視頻與革命老區村福鼎市赤溪村村民連線。昔日的“中國扶貧第一村”,不僅脫貧摘帽,還走出了一條“文化立村、旅游強村、產業富村、生態美村”的路子。在連線中,習近平總書記祝願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梳理排查、抓緊工作,確保老區蘇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一個都不掉隊。”今年3月來閩考察時,他再次強調:“要推進老區蘇區全面振興,傾力支持老區蘇區特色產業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保障等。”

  過去的五年,福建帶著感情、帶著責任打好老區蘇區脫貧攻堅戰,推動老區蘇區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加快老區蘇區振興發展步伐,確保老區蘇區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一個都不掉隊。

  山海同行,紅土地迎新機遇

  今年5月18日,省委書記尹力到長汀縣調研,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牢記“要飲水思源,絕不能忘記老區人民”囑托,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老區蘇區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奮力譜寫新篇章。

  走進原中央蘇區縣長汀,汀州大道寬闊筆直,汀江水面光影變幻,千年古城展現繁華。眼前的景象,很難與“沒有紅綠燈、沒有有線電視、沒有高速、沒有國道”的舊光景聯系在一起。是海上來風,喚醒了沉睡的山中古邑。通過山海協作,一大批來自沿海的企業家航海梯山,奔赴長汀投資興業,為這個原中央蘇區縣帶來了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新機遇。

  昔日干革命走前頭,如今全面小康不掉隊。這正是福建老區蘇區的精氣神。

  老區是福建基本省情之一。全省84個縣(市、區)中,有70個老區,其中原中央蘇區縣37個。在革命戰爭年代,老區蘇區人民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但長期以來,受限於區位、交通等因素,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全省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是老區蘇區縣。

  飲水思源,加快老區蘇區發展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責任。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便創造性地開展了山海協作實踐。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再次強調要通過領導聯系、山海協作、對口幫扶,加快科學扶貧和精准扶貧,支持和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

  把海邊的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與山裡的生態、資源、勞動力等稟賦有機結合,努力縮小山海差距。這一創新做法,成為福建“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的重要法寶。過去五年,福建不斷拓寬協作通道,不斷加大支持力度,推動山海協作全方位、多層次展開。

  2019年,省委、省政府新增確定了經濟較發達縣(市、區)與11個經濟欠發達老區蘇區縣幫扶關系。2020年,挂鉤幫扶縣輻射范圍擴充至38個縣(市、區)。

  思明與武平,晉江與長汀,福清與連城,石獅與政和……一對對“雙子星”隔空閃耀,一首首山海協奏曲響徹紅土地。目前,全省共認定山海協作產業園32個。

  與此同時,政策大手筆頻出,支持老區蘇區力度不凡。

  2019年,福建出台《關於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的實施意見》,推出一系列政策干貨:農機購置補貼專項資金80%以上安排老區蘇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專項資金80%以上用於扶持老區蘇區、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60%以上用於扶持老區蘇區……

  2020年,新修訂的《福建省促進革命老區發展條例》,進一步明確了革命老區涵蓋范圍,充實了加大力度扶持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等內容。

  山海協作引擎驅動下,老區蘇區經濟發展跑出加速度,同時帶動科技、教育、衛生等民生相關領域投資大幅增長。

  紅土地,不斷上演蝶變的故事:“異常艱苦、異常難忘”的壽寧縣下黨鄉,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紅色旅游小鎮﹔“山水如畫”的將樂縣常口村,95%以上的村民住上了小洋房,家家通了天然氣﹔老區平和縣,憑借一粒蜜柚果,蹚出一條致富路,創造200億元品牌價值……近年來,老區蘇區地區生產總值、地方公共財政收入、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的增速,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紅綠交響,發展保護相促進

  要加速發展,更要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老區蘇區發展,要有長遠眼光,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

  為做好這篇文章,福建高舉綠色指揮棒:對佔全省縣(市、區)總數40%的34個縣(市、區)和南平、龍岩、三明、寧德、平潭這五個地區取消了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點放到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上。

  綠色指揮棒,虎虎生風。

  通過持續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大氣污染治理“十百千工程”,開展碧水攻堅三鞏固行動,加快建立土壤環境風險管控體系,全省老區蘇區生態環境狀況得到明顯改善。與此同時,福建加大生態補償力度,重點安排老區蘇區重點流域生態補償資金,推動老區蘇區林業碳匯項目入市交易,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創建生態茶園250萬畝……

  紅色是老區蘇區的本色,綠色是老區蘇區的底色。如今的福建老區蘇區,青山如黛、紅旗招展,紅綠交融煥發新風採。

  革命老區三明市,先有工業后有城。矗立在城中心的三鋼集團,曾經給三明貼上了“工業污染嚴重,城區霧霾不散,猶如過江烏龍”的標簽。痛定思痛,三鋼啟動綠色轉型。如今的三鋼,面貌煥然一新,不僅產值、利潤連年增長,還獲得“AAA國家級旅游景區”授牌,2019年被評為福建省首家鋼鐵工業觀光工廠。

  老區武平,曾經是個污水橫流的生豬養殖重鎮。近年來,當地把百香果作為綠色轉型的新選項,很快便成為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2018年,武平百香果被列為中央電視台“國家品牌計劃”重點推介產品,成為全國知名的網紅果。2020年全縣種植面積2.535萬畝,產量2.5萬噸,產值2.5億元。

  福建是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綠色創新,老區蘇區當仁不讓——

  順昌縣借鑒商業銀行“分散式輸入、集中式輸出”模式,打造森林生態銀行﹔

  三明市推行“林票制”,讓分散的林業資源變為可變現、可流轉、可質押的資本,2020年以來累計制發林票總額達1.1億元,涉及林地達11.3萬畝﹔

  長汀縣持續推進水土流失精深治理,全縣水土流失面積從1985年底的146.2萬畝減少到2020年底的31.52萬畝,成為全國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面旗幟……

  2017年以來,福建共有五批30個縣(市、區)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南平、三明、龍岩等地綠色發展創新實踐均取得新實效。

  補齊短板,提升群眾獲得感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當年毛澤東在詩詞中描繪的情景,已成為歷史。

  9月30日,隨著興泉鐵路興國至清流段、浦梅鐵路建寧至冠豸山段同時開通運營,寧化、清流等原中央蘇區縣告別了沒有鐵路的時代。

  興泉鐵路興清段與京九鐵路、浦梅鐵路、贛瑞龍鐵路共同構成原中央蘇區鐵路環線,而浦梅鐵路與興泉鐵路“十”字交叉,不僅將閩西北山區腹地接入國家鐵路網,而且進一步擴大了環閩動車圈的輻射范圍。

  動車高鐵疾馳,喚醒一路青山綠水,串聯一路紅色資源。交通區位條件迎來歷史性飛躍,帶來的新資源、新消費,將為福建老區蘇區縣域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暢行無阻的路網,讓老區蘇區日益變成客商投資興業的新熱土。

  決不能讓基礎設施的薄弱,成為制約老區蘇區發展的瓶頸。近年來,福建深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時推動的“五通工程”,不斷加大對老區蘇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補齊民生短板。

  全省蘇區縣、老區縣普通公路建設省級補助標准分別上浮10%和5%的傾斜政策﹔90%以上高標准農田建設計劃和補助資金用於扶持老區蘇區﹔“四好農村路”建設、“百鄉千村”路網提升工程……持續發力,全省老區蘇區實現所有縣城15分鐘內可上高速,縣縣通動車的目標更進一步,所有建制村全部通客車,所有建制村光纖寬帶、4G網絡全覆蓋。

  基礎設施質的躍升,夯實了發展良好基礎。五年來,福建一以貫之地把大力改善民生福祉放在重要位置,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增強老區蘇區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鞏固提升水利設施。傾斜支持老區蘇區實施295個重點水利項目,進一步提高老區蘇區防洪減災能力﹔安排省級及以上資金4.52億元,支持老區蘇區實施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受益人口145萬。

  編織托底保障網絡。將符合條件的12.2萬名老區蘇區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使因病因殘致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應保盡保。與此同時,不斷提升特困救助供養服務,惠及6.52萬名老區蘇區特困人員﹔全省實現社會救助標准城鄉一體化,70個老區蘇區縣鄉鎮(街道)建立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

  大力實施造福工程。1994年以來全省累計搬遷171萬多人,整體搬遷7300多個自然村﹔全省2201個貧困村的衛生所全部實現醫保“村村通”或“就近通”﹔建設一批鄉村文體、養老設施,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養。

  城鄉均衡協同優質發展。所有縣均成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穩居全國前列,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省定最低標准提高到130元……

  如今,老區蘇區經濟實力更強了,產業筋骨更壯了,生態顏值更高了,交通出行更暢了,民生幸福成色更足了。(張輝 張穎)

(責編:吳舟、陳藍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