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廈門:奮斗鄉野間 振興譜新篇

2021年12月01日08:13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奮斗鄉野間 振興譜新篇

  位於廈門集美區的溪林生態示范動線串聯灌口和后溪2個鎮4個行政村近20個自然村。圖為許溪兩岸。 施辰靜 攝

  翔安區大宅已成為福建省最具規模的火龍果連片種植基地。2020年大宅村火龍果總產值約40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萬元。

  科技特派員陳青鬆(右)和千日紅園藝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偉(左)正在討論提根三角梅盆景的制作。 施辰靜 攝

  據了解,今年前三季度,廈門市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持續向好。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43.8億元,增長6.4%,增幅居全省第一﹔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040元,增長14.9%,總量、增幅均保持全省第一。

  兩個“全省第一”,呈現出廈門村美、民富、產業興的良好局面。

  高起點上再發力。連日來,廈門“農業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和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持續加勁加力,補齊短板弱項,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工作高質量發展。

  鄉村振興,規劃先行。

  目前,全市60個省級試點村、147個行政村全部制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方案。無論是以仙景檳榔芋打響全國知名度的集美區田頭村,還是打造海洋高科、海洋文旅、海洋漁業三大主導產業的翔安區澳頭社區,抑或是火龍果田園綜合體翔安區大宅社區,越來越多的鄉村在實踐中探索著適合自己的鄉村振興之路。

  廈門市農業農村局還加挂“廈門市鄉村振興局”牌子,明確機構職能和編制,牽頭組織制定“加強村干部隊伍管理”“扶持花卉林業發展”“鞏固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等20多項配套文件,讓鄉村振興之路走得更穩、更遠。

  鄉村振興,產業要旺。

  廈門鄉村振興項目不斷“加碼”,2021年實施試點示范項目197個,總投資3.86億元,廈門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截至11月25日,已完成投資3.85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99.7%。

  廈門打破傳統農業的單一生產功能,推動“農業、文化、旅游”相融合,不斷拓展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空間。比如,同安依托汀溪鎮獨特的地理優勢,打造集產、銷、學、研、旅為一體的三角梅產業示范園。翔安大帽山境成為廈門市精品旅游線路。同安、海滄上榜中國最美鄉村百佳縣市,佔全省總數一半。同安軍營村和海滄青礁村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同安古坑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鄉村振興,城鄉融合。

  目前,供水、電力、互聯網、廣播電視寬帶、公路、公共交通已實現村居全覆蓋。主要流域國省控斷面水質優良率100%、小流域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關系民生的“廁所革命”還在繼續,全市農村無害化戶廁普及率達99.37%。

  一棟棟農房成了一道道美麗的風景。廈門嚴控村落空間布局,結合鐵路、高速公路沿線環境綜合整治,農房整治實現“鎮鎮有示范”。

  一座座村庄干淨了、變美了,村民們的精氣神也有了改變。

  在同安區,“議理堂”遍地開花。村民走出家門口,就能與司法工作者、村干事面對面共商發展路,化解糾紛事。隨著村民越來越多地參與集體事務,依法辦事的法治意識也越來越強,鄉村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今年,廈門以慶祝建黨百年為契機,在鄉村開展宣講1000余場,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助力鄉村振興活動,幫助解決群眾的困難事、煩心事。同時鞏固田頭、院前、蘇厝、澳頭等一批村史示范館,讓鄉愁有“歸處”……如今,一股清新之風在廈門的廣袤田野中吹拂,村民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鏡頭一】 鄉村振興的“脈動”更有力

  流水汩汩,清風徐徐,樹林蓊郁青翠,漫步在溪林生態動線上,覺得天地間一片清純。這條4800米長的生態動線,途經東輝村、頂許村、溪西村三個省級試點村等,串聯李溪、東李溪、后溪溪、杏林灣等生態水系,一路水清、岸綠、河暢、景美,就像一幅山海畫卷。

  動線建設是廈門鄉村振興的創新做法。2020年,廈門打破村庄邊界,率先在全省打造8條鄉村振興動線,共涉及39個村,全長98公裡,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努力把動線打造成為生態宜居的“風景線”和產業興旺的“振興線”。

  海滄東孚“鄉見過雲”鄉村振興動線以“直播小鎮”為核心,打造“農耕寨后、休閑過坂、尋香洪塘”產業線,串聯天竺山景區及過芸溪流域景觀帶,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線路﹔同安蓮花鎮“高速出口-軍營、白交祠”鄉村振興動線以“山水蓮花,初心之路”為主線,打造“綜合服務區、生態觀光農業區、‘兩山’理論萌發區”﹔翔安“馬塘山-大帽山”鄉村振興動線以“樂野山蹤”為主題,打造形成“西識馬塘,東享山境,中觀古厝,北游田園”的鄉村振興旅游“山”動線。

  在8條動線的基礎上,2021年,廈門更加注重村庄沿線農房整治及村容村貌提升,統籌產業、生態、旅游等多方面協同發展,串聯生成10條新動線,共涉及36個村,全長88公裡。

  目前,各區正組織力量加快開展方案設計策劃,加快提升鄉村振興實效。譬如,“田洋-隘頭”動線,以文化創意、運動休閑為主題,上下聯動,整合全域資源,帶動全域村集體經濟收入提高﹔“新圩-蔬香綠野”動線突出產業特色和文化亮點,打造“蔬香”滿溢的新圩鎮鄉村振興動線,在動線沿線策劃生成690畝高標准農田,經改造提升后,每畝農田產值預計能達到3萬元/年,預計年總產值超6000萬元。

  【鏡頭二】 躬耕振興路的“科特派”

  寒冬暖陽,同安區汀溪鎮古坑村“老葉家的小花園”內,陳青鬆和村民老葉坐在庭院泡茶話仙。“老葉,你對咱村種植三角梅有啥建議不?”“規模更大些就更好啦!”——即便已經回到區農村經濟發展中心,陳青鬆依然挂懷古坑村的三角梅產業。

  汀溪鎮曾是廈門較為落后的村鎮,以老葉為例,十年前他種植三角梅,年收入還不到一萬塊錢。2017年,廈門大膽改革創新,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以此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那一年,特技特派員陳青鬆來到了汀溪鎮。彼時,古坑村剛開始謀劃三角梅產業發展路徑,然而習慣粗獷種植的村民積極性並不高。“咱們現在三角梅品種單一,隻能以一盆二三十元的低價賣給來收購的花卉商,現在市裡要大力推動鄉村振興,肯定會支持我們的!有難題,我來解決!”

  陳青鬆說到做到,他請來種植技術指導,並組織村民外出參觀培訓,村民們熟能生巧,不久,上百種三角梅品種在古坑村綻放,每盆三角梅能賣到一兩百元甚至上千元。

  隨后,陳青鬆探索成立滿枝紅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通過土地入股入社,並引入廈門市三角梅龍頭企業廈門市千日紅園藝有限公司,促進古坑的三角梅產業發展形成“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進一步促進村民就地就業和訂單生產。

  如今,古坑村常年被三角梅花海圍繞,紅的勝火、白的似雪,粉的嬌嫩、綠的清透,整個園區像打翻的調色盤那般濃艷,成為市民游客的打卡地,推動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村民年收入翻了十幾倍。2021年,古坑村獲評省級文明村,廈門市唯一入選福建省“金牌旅游村”名單。 (鄧婕)

(責編:陳楚楚、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