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德化:一眼千年陶瓷史 一枝獨秀振興路

1月19日,泉州市委網信辦組織2022年泉州市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暨“世遺泉州行”採風活動走進德化。中央、省級駐泉融媒體記者、泉州當地融媒體記者及知名自媒體網絡博主等二十多人來到新晉遺產點“德化窯址”,探尋千年瓷都的歷史文化底蘊。當天下午,採訪團一行人實地感受水口鎮石牛山文旅項目,揭開德化鄉村振興樣板的面紗。
德化祖龍宮 陶瓷從業者的“聖地”
採訪團參觀德化祖龍宮。劉惠嘉攝
古香古色的建筑風格,琳琅滿目的陶瓷祭品,這座獨特的廟宇,名喚“祖龍宮”,供奉著宋代窯爐革新的先驅者——林柄,是當地陶瓷從業者心中的“聖地”。在德化陶瓷博物館館長鄭炯鑫熱情的介紹下, “窯坊公”林柄的故事鮮活生動起來。
兩宋時期,朝廷鼓勵外貿,在泉州設置了“市舶司”,從此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然而,當時德化普遍採取方形或條形的平頂單窯燒瓷技術,產量有限,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傳說宋朝紹聖年間,窯工林炳率先試拱大窯,屢試屢塌。一日,林炳在窯塌處苦思冥想,瞌睡中夢見一美麗仙女。夢醒后,林炳按照仙女的暗示,砌拱圓穹頂主窯室,兩旁砌奶窯,砌窯囪拔焰消煙,竟一舉成功。林柄由此成為德化“拱大窯”第一人。
德化祖龍宮。劉惠嘉攝
宮內主殿中,祭祀桌上一件件小巧精致的陶瓷吸引了媒體採訪團的目光,祭祖的典禮通常是以牲畜、蔬果之類食物為供品,而德化人在祭祀窯坊公時,卻以新開發的瓷藝品作為祭品,這種奉祀方式是瓷界最獨特的祭禮。據鄭炯鑫介紹,每年農歷五月十六林柄誕辰日,祖龍宮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在慶典禮樂聲中,陶瓷界代表會輪流奉上各自的瓷器供品,表達對窯坊公的崇敬之情,整個祭祀過程庄嚴而隆重。
德化窯遺址入選“十四五”時期大遺址保護名單
德化屈斗宮窯址。劉惠嘉攝
與祖龍宮相距不足三百米的地方,就是世界遺產點——德化窯址的屈斗宮窯址。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一座座斜臥似龍的古窯址,如今已經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2021年10月,德化窯遺址成功列入“十四五”時期大遺址保護名單。採訪團一行人參觀了屈斗宮、尾林內坂等宋元代表性古遺址,並來到宋元德化窯展示館,領略陶瓷古法燒制的卓越技藝,進一步近距離觸摸陶瓷文化。
“滿地都是文化,滿牆都是歷史”,展示館令採訪團大開眼界。600多件代表性器物高度概括了德化窯的歷史源流、瓷窯體系、產品特色、制作工藝、外銷情況、文化價值,展示了德化窯在宋元時期的陶瓷生產工藝、藝術特征、貿易狀況及其人文內涵。
“福”文化剪紙活動。劉惠嘉攝
當天上午,宋元德化窯展示館前正在進行一場“福”文化剪紙活動,讓採訪團親身感受到“世遺”與“非遺”碰撞的魅力。活動現場,大人小孩其樂融融,一把剪刀、一把刻刀、幾張紅紙,片刻功夫,一張張栩栩如生的“虎”“福”剪紙便躍然紙上,向來客獻上美好的新春祝福。據了解,本次德化非遺“福”文化剪紙展示活動由剪紙研究會中的老、中、青、少四代人共同完成,通過“福”文化的創作,旨在進一步宣傳“福”文化、展示“福”文化、共享“福”文化。同時,把展示活動放在德化世界遺產點進行,讓市民和游客更好地感受德化非遺、了解德化非遺、愛上德化非遺。
石牛山景區 綠水青山唱響鄉村振興
石牛山景區。劉惠嘉攝
沿著蜿蜒的山路,穿過一道道綠色的風景,採訪團一行人感受完德化豐厚的文化底蘊后,來到水口鎮的石牛山景區。豐富的負氧離子,滿目的山水詩意,讓採訪團紛紛點贊。據介紹,石牛山景區因山上巨石似牛而得名,其主峰海拔1782米,以峰險、石怪、樹奇、洞幽、瀑高、水秀、竹茂而聞名。
岱仙瀑布。劉惠嘉攝
走上帶著濕氣的木棧道,一路溪水潺潺,林木蒼翠,採訪團來到岱仙瀑布腳下,看飛流直下,水霧彌漫,感受山巒襲人、涼風習習,生態幽境令人流連忘返。岱仙瀑布號稱“華東第一瀑”,單級落差達184米,名列“泉州十八景”之一。
近幾年,石牛山景區精心打造了一批項目,衍生出不少“網紅”打卡點。如愛情打卡聖地——天空之心玻璃觀景台,天空之心、天空作証,“1314520”﹔亞洲第二長(總長度7168米)的石牛山觀光索道,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打卡。以石牛山景區為龍頭,立足優越自然生態環境,水口鎮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路,輻射帶動周邊農家樂、民宿、土特產銷售等的蓬勃發展,讓鄉村振興跑出了加速度。(劉惠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