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福建不一樣的藍色經濟:力爭“十四五”期間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8%以上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2017年,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自此,中國海洋發展迎來全新時代。
“一半碧綠,一半深藍”。對地處台灣海峽西岸的福建而言,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在“海洋強國”的航道上,福建怎樣破浪揚帆?“智慧海洋”讓福建擁有了不一樣的藍色經濟。
智慧產業,書就藍色“致富經”
2021年3月,在福州連江縣,“振漁1號”升級版的“百台萬噸”生態養殖平台建設項目開工,向著年產1萬噸類野生大黃魚的目標奔進﹔同年12月30日,連江的一處造船廠中,福建省深海養殖裝備租賃試點首台(套)——“閩投1號”開工建造。
還有全國首個深海鮑魚機械化養殖平台“振鮑1號”、全國首個深海綠色自動旋轉海魚養殖平台“振漁1號”、福建省首個本土研發的深遠海養殖平台“福鮑1號”、連江首個本土企業研發的深遠海養殖平台“泰漁1號”……
掘金“藍色經濟”,今日連江正經歷著一場“機械化、智能化”的產業變革。而放眼八閩,憑借海洋優勢奮力創新,連江這樣海洋富民的故事並非孤例,福建傳統養殖業正向深遠海、智慧化發展,由單點應用向連續協同演進。
“十三五”期間,福建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23%,2020年海洋經濟總規模突破1.1萬億元,居全國第三位。海水養殖產量、遠洋漁業產量、水產品人均佔有量等指標,更是達到了全國第一。
2021年5月,福建省出台《加快建設“海上福建”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明確提出建設海上牧場,大力發展深海智能養殖漁場,實施深海裝備養殖示范工程,打造定海灣、南日島、湄洲灣南岸、東山灣、詔安灣等5個綠色養殖示范區。
正在安裝的海上風電機組。張程遠攝
依托眾多優良港灣,福建大力發展港口及臨港工業,建設以石化、裝備制造、冶金、核電、電子信息等為重點的先進制造業集中區。圍繞海洋信息、海上牧場、海底儲油、海上風電、海洋生物醫藥、海工裝備等重點領域,梳理形成了328個海洋經濟重大項目,總投資近萬億元。
加快智慧化步伐,福建還建設了“智慧海洋大數據中心”,運用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整合各涉海部門、涉海行業數據資源,構建融合海洋基礎地理、環境、生態、漁業、氣象等各類資源的大數據體系,促進全省海洋數據互聯互通、融合共享。
數據顯示,2021年1-6月,福建全省水產品總產量427萬噸,同比增長3.7%﹔漁業產值750.51億元,增長3.5%﹔水產品加工產值390億元,增長18.7%。“十四五”期間福建將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推進海洋開放合作,力爭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8%以上。
踏浪遠洋,擴大“海上朋友圈”
2021年12月底,在泉州石獅舉辦的RCEP青年僑商創新創業峰會上,福建省首個面向全球華僑華人的跨境電商貿易服務平台“僑易邦”正式上線。當天平台就迎來1500家品牌廠家入駐,上線產品約7.3萬件,對接優質物流服務商12家,採購商來自全球23個國家,大小採購商、賣家用戶3600多個,其中千萬級跨境賣家8個。
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1月10日,廈門港開通新年首條RCEP航線,國際航線總數超百條,通達全球50國家141座港口。1月12日,“巴爾薩澤”輪靠泊廈門海潤碼頭,新開途經廈門—海防—鹽田—寧波—洛杉磯航線,主要承接西非線及美東線國際中轉任務,預計每周帶來約3000標箱增量……
廈門海滄集裝箱碼頭。劉劍聰攝
隨著《福建省“絲路海運”港航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印發,福建對“絲路海運”航線拓展、集裝箱業務增長、海鐵聯運發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斷提升,“絲路海運”已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向東、向南、向絲路、向世界,自2018年12月福建省率先開行了“絲路海運”以來,“海上大通道”建設步伐加快。截至2021年6月,廈門港、福州港、天津港、青島港、北部灣港等港口已相繼發布72條“絲路海運”命名航線,以及6條“絲路海運”快捷航線﹔“絲路海運”聯盟成員達到212家。RCEP生效后,福建的“海上朋友圈”還將進一步擴大。
2021年12月21日,東風公司、中國移動、中遠海運,三家央企在“雲”端共同宣布,將基於5G通信、衛星導航、無人駕駛等高科技,聯手打造和推動“智慧港口2.0”在廈門遠海碼頭的商業化運營。
踏浪而去,揚帆四海。插上科技的翅膀,“智慧海洋”讓福建藍色經濟的邊界延伸向更遠的浩瀚征途,擁抱更廣闊的世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