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堅持生態保護第一,武夷山國家公園——

青山綠更多 茶鄉春意濃(新春走基層·特別報道)

記者 王崟欣
2022年02月11日09: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武夷山國家公園,管護人員翻越溪澗巡護山林。記者 王崟欣攝

虎年新春,行走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山川疊翠,碧水穿行其間。游憩區內,紅燈籠高高挂起,游人結伴而行。森林深處,管護員翻山越嶺,守護山林。炊煙升起,農家小院歡聲笑語,一家人正算著豐收賬……

2021年,武夷山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作為我國唯一一個既是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又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的國家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堅持生態保護第一,探索科技管護,發展生態旅游,建設生態茶園,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科技賦能,守護美麗風景

春節假期,福建省福州市的周文婷一家來到武夷山游玩。

“嘀”的一聲,檢票入園。同一時間,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內,周文婷一家的入園數據出現在藍色大屏上。

工作人員袁福良介紹,這塊大屏是武夷山國家公園的“智慧大腦”,也是國家公園高效運營和生態管護的“秘訣”。除了游客信息分析,屏幕還實時顯示園區水質、空氣質量、監控畫面等信息。

紅燈籠在道路兩旁高高挂起。放眼望去,星星點點的紅色,與山峰的蒼翠相映成趣,游人行走其間,自成畫卷。領著家人一路登山看水,周文婷連連贊嘆:“處處都是好風景。”

九曲溪上,乘一張竹筏,兩岸層巒疊嶂,青翠欲滴。五曲橋下,一群烏黑的魚游過,周文婷駐足,有些好奇。一旁的動物愛好者馬上認出:“這是光倒刺鲃,野生資源很稀少,武夷山這裡卻很常見。”

天游峰頂,拍下張張合影。照片裡,家人笑得燦爛。身后,雲海逐漸褪去,武夷全景盡收眼底。

袁福良操作的后端系統上,也見証了這些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畫面。如今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已有記錄的高等植物269科2799種,堪稱“天然植物園”﹔野生動物7407種,被中外生物學家譽為“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虫的世界”。

“如今運用無人機、紅外相機等智能化技術手段,智慧管理系統實現了對武夷山國家公園‘天空地’全方位、全天候監測,提升了生態保護能力。”袁福良指向屏幕右側,一塊專門的區域匯總了各執法大隊的實時巡護情況,巡護人員數量、人員定位、巡山軌跡等信息清晰在列。

正說著,屏幕上在線巡護的數據跳動了起來——又有一名管護員進山了。

生態巡護,筑牢一線屏障

進山的是翁建魁,武夷山國家公園執法支隊星村大隊桐木中隊的一名管護員。

2016年,武夷山國家公園試點,一套統一高效的管理運行體制隨之建立:成立由省政府垂直管理的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並建立“管理局—管理站”兩級管理機構。管理站下,相應成立多個執法大隊,每個執法大隊配多名管護人員。

溪流淙淙,鳥鳴啾啾。生態核心區與游憩區的熱鬧形成鮮明對比:平時沒有外人進入,陪伴管護員的隻有這片大山。

將摩托車停在山腳,打開手機上的巡護助手軟件,翁建魁徒步進山。與此同時,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的系統,也實時接收到了翁建魁的巡護信號。通過巡護助手,翁建魁不僅能夠將巡護現場照片和錄像傳送給中心,遇到緊急情況,還能夠第一時間與后台連線,巡護安全性和效率大大提升。

雨潤山林,山間還彌漫著霧氣,山路不太清晰,卻難不倒翁建魁。一路上,哪塊石頭好走,哪裡可能碰見猴子,他都爛熟於心。管護工作是保護國家公園生態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主要工作內容就是打擊生態破壞,開展生態保護教育和森林防火。

路過一棵看起來普普通通的樹,翁建魁停下來拍照記錄,“這是鐘萼木,鐘萼木原先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如今數量多了,保護等級已經降為二級了。”介紹這些的時候,翁建魁一改起初的腼腆,神情頗有些自豪。

得益於一線生態管護,武夷山國家公園森林覆蓋率長期穩定在96.72%,地表水、大氣各項指標均達國家一級標准,負氧離子濃度常年處於“非常清新”水平,2021年,國家公園還新發現武夷林蛙、武夷山對葉蘭等8個物種。

翁建魁當管護員已有7年,7年裡,他感到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工作量。國家公園試點之初,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任務很繁重,村民不理解是常有的事。如今,隨著生態發展帶來紅利,保護的理念越發深入人心,毀林種茶的情況幾乎沒有了,不少村民還主動加入到巡山護林的行列中。

在山裡走累了,翁建魁掏出了家人准備的年糕,啃兩口。“林有多深,情就有多深。”翁建魁說,守護這片山林,受益的是這片山,是山裡的群眾,也是家人和自己,“護林讓我覺得很光榮。”

綠色產業,帶來幸福生活

太陽西斜,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村的一戶農家小院裡,飄出陣陣飯菜香。

村民李萬鬆家,嶄新的紅燈籠挂在門前。熏魚、油圓、年糕……飯菜冒著騰騰的熱氣被端上桌。祖孫三代圍坐,吃著團圓飯。

武夷山是紅茶和烏龍茶的發源地,茶產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地處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腹地,桐木村盛產紅茶。

武夷山國家公園試點啟動后,確定了“保護第一、全民共享、世代傳承”的理念,禁止毀林種茶,並開展生態修復。起初,桐木村一些村民不理解,開墾茶山、毀林種茶的情況仍有發生。

如何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讓這裡的茶產業可持續發展,造福當地百姓?近幾年,武夷山國家公園在依托執法支隊開展宣傳教育、打擊違規種茶的同時,積極探索“茶—林”“茶—草”模式的生態茶園建設,引導茶農轉變產業發展方式。

每年春季,桐木村的茶山都熱鬧非凡。外地的客人慕名而來,實地觀看春茶長勢。領著客人到自己的茶山走一圈,李萬鬆介紹:自己的茶樹不用除草劑、不施肥!“頭回客就成了回頭客。這幾年,雖然茶葉產量沒有增加。但在生態種植的方式下,茶葉品質更好,單價也上去了,村裡純天然野茶一斤賣到千元以上。”李萬鬆說。

平日裡,茶農們愛切磋制茶。年前,大家一交流,發現不少價格賣得高的茶青,周圍都種了落葉樹。李萬鬆所在的三港村民小組也盤算著弄幾百株落葉樹苗。李萬鬆打算加入一起種樹,提升茶葉口感。

正吃著飯,李萬鬆手機響了。放下電話,他帶來了好消息:“北京的老顧客,這次要200斤!”農家小院裡,笑聲朗朗。

《人民日報》( 2022年02月11日 第 02 版)

(責編:陳楚楚、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