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漳州:霞美牡蠣再繹新傳

2022年04月11日08:15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漳州:霞美牡蠣再繹新傳

工人正在打包生蚝。

定制生蚝

根據生蚝的重量進行分級

漳州古雷開發區霞美鎮牡蠣養殖歷史悠久,是全省乃至全國的牡蠣產業集散中心,涵蓋育種、養殖、加工全鏈條,分布在全鎮18個行政村,淺海吊養養殖面積2萬多畝。“霞美牡蠣”已打響品牌,獲得國家“綠色食品”、福建省農產品名牌產品等稱號,全年可加工超20萬噸,產品暢銷全國各大中城市、港澳台,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市場,產值約5億元。

遠溯至宋

牡蠣,也叫海蠣,俗稱“蚵”“蚝”“蠣黃”等,是海洋中常見的貝類,因口感良好、營養豐富,素有“海底牛奶”之美稱。

漳州歷來盛產牡蠣。唐代以前,漳州地區沿海群眾就已向海洋取用食物。宋代以后,漳州沿海興起海水養殖業,養殖品種包括牡蠣等。《漳州市志》記載,漳州採拾牡蠣的歷史較早,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至公元1521年),漳浦、雲霄兩縣的縣志就有養殖採集牡蠣的記載,龍海在明代已在九龍江口採集牡蠣。漳州境內內陸江河溪流出海口的淺海灘涂地帶,海水咸淡適中,餌料豐富,利於牡蠣的繁殖生長。主要養殖區有九龍江出口處兩側灘涂和雞嶼海區、佛曇灣、古雷灣、舊鎮灣的霞美養殖基地、漳江灣、宮口灣甲洲海區以及東山灣的小部分灘涂。

“在民間傳說中,霞美牡蠣養殖發展歸功於劉霖。”古雷港經濟開發區農林水局副局長林周興說,劉霖是霞美鎮過田村人,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登進士第,其在山東道監察御史任上時,發現當地老百姓在海上灘涂用破磚殘瓦養殖牡蠣,覺得家鄉霞美也有同樣的沿海條件,於是便派人收購了不少長在破磚殘瓦上的牡蠣苗,雇船裝了幾十大箱,運回家鄉。從此以后,霞美人就大養牡蠣。

清光緒版《漳州府志》“食之屬”記載,牡蠣附石而生,磈礧相連如房,故名蠣房,海濱在處有之產,小者名珠蚝,為佳。

清版《漳浦縣志》記載:“浦產小者名珠蚝為佳。左顧為牡,右顧為牝。”1913年版《漳浦縣志》記載,霞美鎮位於漳浦縣東南部(現為古雷開發區管轄),東隔舊鎮港與六鰲半島相望,是牡蠣主產區。

不斷迭代

沈海高速到“古雷”出口后,沿著沿海大通道往霞美方向行進,可以看到沿著海岸線都是成片成片的海塘。在離岸百十米外,海面上漂浮著大量排列整齊的浮球,隨著海浪有序起伏,非常壯觀。

“那些海面上的浮球下都吊著網箱,裡面養著牡蠣、鮑魚、扇貝等各種海鮮水產。”林周興說,霞美牡蠣產業的大發展,始於上世紀80年代實行“大念山海經”政策。當時,政府引導全鎮在沿海灘涂矗立石條,好讓牡蠣籽附在石條上“扎根”生長。當地“土蚝”就是這樣來的,目前仍有部分群眾靠採摘“土蚝”為生。“土蚝”相比其他培育養殖的牡蠣而言,有味道鮮甜、袖珍飽滿等特點,《漳浦縣志》裡記載的“浦產小者名珠蚝為佳”指的就是這種“土蚝”。

“現在的牡蠣都改為淺海吊養了。”林周興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霞美鎮引進太平洋牡蠣,發展牡蠣育苗附苗技術,將培育出來的牡蠣籽附在空殼上,再將成串附苗的海蠣殼拴在泡沫“浮萍”上放進淺海吊養。這種淺海吊養成活率提高、產量提高,品質也更好。

在霞美鎮江北村沿海的海塘裡,工人從海裡採摘來的牡蠣個頭飽滿肥大,品相很好。“這些都是三倍體牡蠣。”林周興笑著說,三倍體牡蠣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培育而成的,天然牡蠣有兩套染色體(二倍體),科學家人工培育出四倍體牡蠣,兩者雜交,誕生出三倍體,能使養殖的牡蠣更大、更肥。

據了解,目前,霞美鎮共有種苗培育場20家,種類有太平洋牡蠣、二倍體牡蠣、三倍體牡蠣、淡化牡蠣等,淺海吊養養殖面積2萬多畝,全鎮從事牡蠣產業的工人約為8000人。牡蠣產業從業人員的覆蓋面極廣,眾多婦女、老人參與其中,日平均加工採摘約為1000噸,全年可加工超20萬噸,產值約5億元,每年為全鎮群眾提供約1.5億元的純收入。

延鏈升級

拆分、挑揀、清洗、分級、保鮮、加冰、包裝……霞美鎮上黃村鵝旦牡蠣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各條生產線一片繁忙。

鵝旦牡蠣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加工、銷售生蚝為主的企業,從牡蠣養殖、加工再到銷售,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目前,該加工廠工人數量大概在300人左右,並在各鎮還設有21個小加工廠,牡蠣加工旺季時工人數量可達1000多人,為古雷開發區轄區四鎮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最近每天生蚝的出貨量大概是三四萬件,共10多萬斤。產品除了自營一部分外,還給各大電商平台代發貨,發往全國各大城市。”鵝旦牡蠣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春桂說,線上線下聯合的銷售模式打開了霞美牡蠣產業的對外市場。

這是當地牡蠣銷售“掘金”線上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隨著牡蠣產業的持續做大,當地許多人開始把眼光放到拓展銷路或延長產業鏈條之上。如,霞美鎮中社村的林炳坤注冊九坤蚝業開發有限公司,利用新鮮牡蠣專門生產蚝油等,享譽當地。

“這幾年,霞美鎮的牡蠣產業鏈已涵蓋育種、養殖、加工全鏈條。”林周興說,除養殖外,全鎮還有數十家種苗育場﹔全鎮有牡蠣加工場117家,加工工序涵蓋鮮品挖取、蒸熟挖取、鮮品整粒小包裝、烘干和提煉蚝油半成品﹔全鎮還有20多家牡蠣殼中介機構,主要負責收集可利用牡蠣殼分配至各村進行鑽孔串線,作為牡蠣苗種附著物﹔還有廢殼處理產業,經鎮政府倡議,各村牽頭各牡蠣加工廠與環保科技企業簽訂協議,每日清理約80噸牡蠣殼廢棄物,盡量做到日產日清。

據悉,當地政府正准備出台一系列舉措,做大做強牡蠣產業。如,對牡蠣加工工藝進行改進,對鍋爐設備進行升級,將燃料從傳統煤替換為環保煤、天然氣等,並正在探索建設牡蠣加工園區,將牡蠣加工廠集中起來,統一規劃、統一管理。(記者 黃如飛 蕭鎮平 通訊員 薛敏靈 文/圖)

(責編:陳楚楚、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