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沙西紅蟳:江海之間的富民美味

2022年05月31日09:04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沙西紅蟳:江海之間的富民美味

沙西海域地處漳江出海口咸淡水交匯處,適宜青蟹生長

沙西紅蟳

養殖戶正在喂養紅蟳

紅蟳,學名鋸緣青蟹,因煮熟后外殼呈紅色,故俗稱紅蟳。漳州位於東南沿海,有著漫長的海岸線,歷來盛產螃蟹,其中就包括紅蟳,歷代漳州地方史志均有記載。

紅蟳是漳州古雷港經濟開發區沙西鎮(以前屬漳浦縣管轄)的特色產業。“沙西螃蟹”已成功申報注冊國家地理標志,全鎮養殖面積已擴大到上萬畝,年產值達6000多萬元,形成了從苗種培育到產品加工、運銷的產業化格局,成為當地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大特色產業。

造福一方百姓

清光緒版《漳州府志》記載:蟳,后足闊者為蝤蛑,大者長尺余,隨大潮退殼,一退一大。

《漳州市志》記載,青蟹原是海洋捕撈品種,1981年,沙西3個漁民將捕到的蟹苗放在池中養殖,終於養成膏蟹。

古雷港經濟開發區農林水局副局長林周興說,沙西螃蟹養殖歷史悠久,至20世紀80年代末由捕撈品種兼為養殖品種,即用海虫間等低值貝類或小雜魚為飼料,將捕撈到的蟹苗養成大蟹,並逐漸擴大養殖面積。經過數十年發展,終成為當地一個特色產業。

沿沈海高速行進至古雷出口外,再沿省道往沙西方向行進10公裡左右,就可見到連片的蟹塘。蟹塘裡,養殖戶坐上單人小舢板,熟練地拋撒飼料。

沙西海域為東山灣內灣,漳江自西而東,在沙西鎮的下埔、下寨入海,為天然的潮汐河口,近岸淺海地勢平緩,潮間帶寬闊,灘涂土質為黑褐色泥質土,海水無污染且微生物藻類浮游生物豐富,最適合螃蟹生長,沙西鎮白衣村、沙西村、嶼頭村等多個沿海村庄多有養殖。

“我家有3畝多蟹塘,每畝放1.5萬隻小蟹苗,共放了4萬多隻蟹苗。”白衣村村民陳光漢說,每年3月份投放蟹苗,蟹苗大約養兩個多月,長到1~2厘米長時,就可以先賣一些小蟹,每畝隻留5000隻左右繼續養,到秋天及年底時,正常一隻可以長到6兩左右,最大的可以長到1斤多重,一年收入四五萬元不成問題。

“白衣村共900多戶3600多人,農田不多,以螃蟹為主的水產捕撈及養殖是主要的產業。”白衣村黨支部書記陳永鋒說,養殖紅蟳畝產效益平均在1.5萬元左右,最高的時候可達2萬元,而且在養殖中還可以適當混養一些魚蝦,有些捕撈較早的蟹塘在第二年3月之前還可以再養殖一季的泥蚶,提高經濟效益。

“沙西螃蟹風味獨特,味道清甜可口,而且營養豐富,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極高。”沙西鎮黨委宣傳委員翁惠玲說,2014年沙西鎮成功申報注冊“沙西螃蟹”國家地理標志,這幾年,沙西鎮十分重視紅蟳養殖業的發展,詳細了解紅蟳的養殖技藝和有利環境,不斷加大投入、擴大宣傳,實現了規模、技術和品牌的三大跨越,全鎮相關從業人員近萬人,有水產品加工和營銷大戶56家。

打造億元產業

沙西紅蟳產業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種苗培育及養殖成活率低一度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與困境。

“沙西紅蟳分野生的和養殖的兩種,野生的主要‘靠天吃飯’,整個沙西約有上百戶漁民從事捕撈,捕獲數量有限。”陳永鋒說,野生紅蟳捕撈,在二三月份是捕撈小苗到池裡養殖﹔而在10—11月則是成品蟹捕撈季,一艘小舢板出去,一兩個人作業,一般每天最多就捕個幾十斤,有時才捕到幾斤,這幾年來,野生螃蟹越來越少了。

在白衣村的一家蟹苗場,場主陳寶惠正在查看蟹苗長勢,“這是上個月向漁民收購來的蟹卵人工孵化的,你看,已有小綠豆大小了”。

古雷港經濟開發區沙西鎮三級主任科員、分管鄉村振興工作的洪文勝說,目前技術條件下,沙西鎮的各大養殖場尚無法通過人工繁殖蟹苗,唯一途徑是從漁民手中收購捕撈的蟹卵或是到浙江、廣東進蟹苗,這些都限制了養殖數量。

“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洪文勝說,紅蟳對養殖環境非常挑剔,水質、水溫、咸度甚至放苗的風向都可能影響成活率,還有一些蝦池在清池消毒時違規用藥也是影響水質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而導致螃蟹成活率降低。

這幾年,當地有關部門持續進行生態環境及生態水域的整治與保護,水質變好了,成活率又開始慢慢提高了。

“古雷開發區很重視青蟹產業發展。青蟹養殖技術不斷進步,養殖戶也開始從鬆散的傳統養殖到有組織的科學化養殖轉變。”古雷港經濟開發區農林水局副局長林周興說,沙西鎮正借助整鎮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利契機,依托豐富的濱海養殖資源優勢,優化沙西螃蟹養殖基地規模,加快培育專業大戶、海產品合作社、海產品龍頭企業、海產品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經營規模化組織化程度,走特色化、產業化和技術化發展道路,推動沙西螃蟹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力爭到2025年產值達1億元以上。(蕭鎮平 薛敏靈 詹照宇)

(責編:江葦杭、陳楚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