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武平林改20年系列報道

武平林改20年:綠色發展深入人心 林下經濟風生水起

張子劍 林曉麗
2022年06月02日10:17 |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

福建武平,被譽為全國“林改第一縣”。20年前,讓中國1億多林農林權明晰到戶,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從武平發源。這場改革被稱之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中國農村的又一次偉大革命”,這場改革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砍樹也能致富”理念深入人心。20年后,武平繼續秉持“敢為人先、接力奮斗”的精神,推動林改再出發,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高顏值、經濟發展高素質的武平特色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

 

5月中旬剛過,接連一周的陰雨,讓謝春榮有些不安。“前陣子種下的紫靈芝不知長勢如何。”想著想著,還在村道小溪畔百香果園施肥澆水的他,便徑直跑到山上的林子裡。

上午9時許,在剛放晴的萬安鎮捷文村,田地間已騰起初夏的暑氣,但在林子裡,卻仍有涼意。

“冒尖了!”大山裡,成片碗口粗的針葉林下,一顆顆紫靈芝春筍似的從土裡涌出,露出鹿茸般的菌杆。47歲的謝春榮見狀,笑得像個孩子。

眼前的林子,樹干粗壯厚實,有的碗口粗,有的大腿粗,幾乎每半步一棵扎根在大山裡,它們中樹齡長的,已有20年。“都是林改后鄉親們種下或自然生長起來的林子。”謝春榮指了指山裡。

這些大樹的扎根之處,正是20年前,那場“從山下轉向山上”的“又一次偉大革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發源地。

全國林改策源地捷文村。武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盜伐止,荒山復綠

時間回到20多年前,由於對山林沒有收益權,隻擔管護責任,形同“無主”,從捷文村到整個武平,但凡家裡急需現金的,村民便跑到山上集體林中砍上幾棵樹——“要致富靠砍樹”。而一旦山林失火,則“群眾笑觀火,干部去打火,領導氣得直冒火”。

幾年下來,青山硬生生砍成了荒山。

“碗口大的樹,早就被砍了。”現年73歲的李永興回憶道,“先砍杉樹、再砍鬆樹、最后砍雜木。”1999年,李永興從縣裡回到捷文村當了村支書,放眼全村,因盜伐,全村10人被抓、7人獲刑,同時由於集體林被盜伐嚴重,村集體缺乏收入來源,竟還倒欠了28萬元。

一位年過半百的村民回憶起上世紀90年代時的經歷:“扛著砍下的木頭,徒步山路到閩粵交界處轉賣……一棵樹可抵城裡人一個月工資……”“靠砍樹,在村裡蓋起了小樓,娶了媳婦……”

“你不砍,就被別人搶了……”一位村民回憶道。因此彼時爭相盜伐之風盛行,難以禁絕。

2001年5月,福建省林業廳組織開展林權証換証試點,武平被確定為試點縣之一。

“要試就試出點新東西來,最好要在產權制度上做點文章。”時任武平縣委書記嚴金靜說。

隨后,李永興主動向鎮裡要來了試點機會,捷文村由此展開了“把集體林權分到戶”的改革試點。征求群眾意見、出台分配方案、勘定分界、分山到戶……緊接著,到了2001年12月30日,第一本清清楚楚標注著“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和林木使用權歸林農自己所有”的新式林權証在捷文村誕生。

現年74歲的李桂林,仍然清晰地記得當年領到這第一本新証時的心情:“很激動,終於有自己的山林了!”

李桂林和他領到的第一本新式林權証。武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2002年6月21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帶著省直相關部門負責人,專程來到已經在每個鄉鎮鋪開林改試點的武平縣調研,給予充分肯定。由此,中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來了發令槍,並在福建拉開序幕:2003年,福建全省推進集體林權改革﹔2006年,福建深化集體林權改革並得到中央認可﹔2008年,全國集體林權改革全面啟動。

“自打發了新林權証,亂砍濫伐就絕跡了。”李永興說,“自家的林,林農看得緊,樹齡長經濟價值也高,該怎麼砍,林農也算得精,再也不像過去那般先砍再說了。”

捷文村黨支部書記李財林感嘆:“過去三天兩頭火燒山,這20年來,竟一次也見不到了。”

盜伐止,山火熄,村民從砍樹人搖身一變成為種樹者。林改后,全縣造林面積超過此前25年的總和,森林覆蓋率高達79.7%。

群眾富,山林生財

指著遠方山坳的方向,李桂林說,他的林就在那兒,當初一共分到300畝,現今經營權流轉出百余畝,每畝每年900元。“這裡就有10萬元的收入。”已經退休多年的李桂林算了筆賬,“這些年,我們武平人換了種活法。再也不用像祖祖輩輩那樣守著綠水青山過苦日子。”

捷文村山林。武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20年來,武平縣逐步將改革鋪開,接續作答“山要怎麼分”“樹要怎麼砍”“錢從哪裡來”的問題,通過率先探索林業投融資機制、率先創新林地流轉機制,構建多元經營體系,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林產品精深加工。

謝春榮一家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2015年從城裡返鄉的他,靠著自家的455畝林地發展林下經濟,在2017年順利脫貧,一家人住進了小洋樓。“上百畝紫靈芝、60畝草珊瑚、5畝獼猴桃、5畝百香果、2畝木通等林下經濟作物,還養殖了三十多箱蜜蜂。”在自家林下,謝春榮盤算著收入,“2021年淨收入10萬元左右。”

“林子長得好,林下的產出就多。”謝春榮說,一到農閑時,他便去山上挖筍、採紅菇……“來年,還想種黃精和白背草等中草藥,嘗試多發展幾種林下產業。”

林農採收紫靈芝。武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永平鎮杭背村,經營紫靈芝培育生產加工公司的賴良偉一年純利潤可達200萬元,他考慮的更系統些:“打造一條完整的紫靈芝產業鏈”。

“‘靠山吃山’,就要把山吃‘透’。”今年54歲的他,承包了一千余畝山林,用於種植紫靈芝。說話間,他三兩步登上林下土坡,在刨好的坑中放下一袋紫靈芝菌棒,再將菌棒的包裝袋由兩頭往中間收,盡可能留出生長空間,最后用山土將菌棒掩埋,再用腳踩實,“隻要氣溫、降水適宜,一個多月后就會破土而出。”在他的背后,十多位工人正在熟練地重復這一套動作。

在武平,紫靈芝種植產業已由十多年前的大棚栽培,轉為林下種植,雖然由於林地條件不等,導致每畝產量降低,但“自然環境下生長的紫靈芝營養價值更高,也就更能賣出好價錢。”賴良偉說,從業十多年來,他已建立起紫靈芝菌棒加工制作、紫靈芝種植栽培乃至深加工的成套體系。

今年4月29日,一本“食藥同源”試點証書,給這條紫靈芝產業鏈注入強心劑。“原本紫靈芝及其深加工產品,隻能當藥材銷售,大大限制了產業發展。實際上,紫靈芝既可入藥也可食用。”賴良偉信心滿滿地勾勒著產業計劃,未來他要將靈芝茶、靈芝酒等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產品推向市場。

紫靈芝。武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隨著2013年武平入選首批“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林下經濟在這片紅土地上迅速發展。目前,全縣林下經濟經營面積156萬畝、林業新型經營主體142家、帶動3萬農戶增收致富。武平百香果、象洞雞擺上廈門“金磚國宴”﹔紫靈芝種植面積1.97萬畝,是全國最大的紫靈芝生產基地﹔富貴籽產量佔全國市場95%以上……林下經濟、綠色經濟風生水起。

(責編:陳楚楚、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