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廈門島內大提升指揮部:全力推進本島提升跨越發展

2022年06月20日11:33 |
小字號

廈門擁有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等多項榮譽,生態文明指數位居全國前列,是“高顏值的生態花園城市”。圖為筼筜湖美景。黃嶸 航拍器攝

廈門擁有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等多項榮譽,生態文明指數位居全國前列,是“高顏值的生態花園城市”。圖為筼筜湖美景。黃嶸 航拍器攝

鷺島廈門。千年浪涌,潮漲風起。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主要領導來廈門調研,創造性提出“提升本島、跨島發展”重大戰略。歷屆廈門市委市政府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領導推動下,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不斷書寫提升新篇章。

2002—2015年,五緣灣開發、軟件園二期、觀音山商務區建設、筼筜湖、湖邊水庫整治提升……提升本島,成效斐然。國家環保模范城、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生態市……廈門不斷摘取國際、國家級新桂冠。

2015年起,圍繞城市“雙修”,本島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城市治理得以強化。

2016年“莫蘭蒂”台風災后重建,廈門城市品質大幅提升,是“一座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也是一座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

2019年起,廈門市委市政府發出島內大提升縱深推進沖鋒令,再造發展空間,提升產業能級,強化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兩年間陸續成立了11個市級片區指揮部,重點攻堅、快速推進舊城舊村改造。

2021年12月,為進一步強化市級統籌,廈門市委市政府打破行政區劃和領域的劃分,合十為一,設立島內大提升指揮部,再次吹響新一輪提升“沖鋒號”。

開拓創新 堅持大膽探索實踐

20年來,廈門始終牢牢秉持“先行先試”的特區精神,圍繞夯實本島“扇頭”主體功能,大膽探索實踐,不斷改革創新。

創新發展系統提升機制。從小區塊開發、零星提升到分行業、分板塊提升,從以屬地為主到按本島整體統籌謀劃,打破以片區、以領域、以項目的傳統謀劃思路,系統梳理、精准剖析,圍繞“缺什麼、補什麼,遷什麼、留什麼”,圍繞保護挖掘傳承,圍繞疏解創新提升。對標先進發展理念,重視銜接既往成果,重視老領導老同志意見,為“大提升”提供科學指引。堅持先謀后動,圍繞大提升策略,編制三年行動規劃(2022—2024年),進而研定提升領域、片區、項目。

創新豐富保護發展模式。保護和活化利用並重,實現自然和人文和諧統一,推動鼓浪嶼成功申遺。推動中山路業態轉型升級,整合南洋華僑文化與閩台風俗文化特色,打造可閱讀、可感受歷史文化街區。深入挖掘沙坡尾漁港文化和海洋工業文化遺存內涵,導入優質商業運營,塑造特色風貌。

創新優化統籌協同模式。強化市—區—片三級聯動,規劃—招商—建設三環協同,實現資源要素統籌更科學高效,決策調度精准務實。以改革催生動力,充分調動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共謀共建,深化市場化體制改革,變政府單一投資主體為多渠道、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模式,努力探索廈門經驗。

生態優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東坪山片區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探索積累綠色低碳發展方式經驗,為全省推廣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提供“廈門樣板”。張奇輝 航拍器攝

東坪山片區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探索積累綠色低碳發展方式經驗,為全省推廣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提供“廈門樣板”。張奇輝 航拍器攝

1988年啟動的筼筜湖整治,讓筼筜湖煥新顏,變成最美“城市會客廳”和“新名片”,環湖片區變成最具價值金土地。一湖碧水蛻變的生動實踐,將生態優先深植特區人心中。

20年來,新老建設者無一不把敬畏自然、保護生態、增強承載力,作為提升的重要內功。開堤引水入灣,恢復五緣灣灣區生態﹔堅定拆違復綠治理,東坪山建成福建省首個近零碳排放示范區﹔正本清源市政提升全面推進……廈門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

20年來的實踐証明,堅持生態價值高於土地利益最大化,是卓有眼界的智慧之舉。自然資源部2020年4月發布的全國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五緣灣片區綜合開發位列首位,立足生態稟賦,自然、人文、產業、人居四驅聯動成為經典范例。優質內灣培育海上休閑運動文化產業﹔依托生態宜居岸線,吸引優質企業總部,打造高端商務運營產業鏈﹔高端商圈、住宅區隨之落戶並日漸繁華,配套優質醫療資源逐漸聚集,大健康組團產業順勢發展,水到渠成,土地資源逐漸升值溢價……

以人為本,堅持為民惠民宗旨

20年來的實踐展示,堅持以民為本,“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謀民利、解民憂方可獲得市民支持,才能真正實現提升的根本要義﹔共建共治、集思廣益,才能汲取新智慧、新力量,實現精准施治。

2015年,廈門率先全國開展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工作﹔2018年住建部向全國推廣“廈門模式”﹔到2022年底將有近13萬戶老舊小區住戶享受到改造實惠。2021年推行完整社區試點,2022年社區規劃師制度正式設立,高質量專業服務下沉社區,助力基層破解難題,推動城市微更新和治理精細化。

舊城舊村成片改造,一大批高標准規劃、高標准建設的安置房陸續投用,老破小、城中村的居民搬進媲美高質量商品房的安置小區,居住品質極大改善。加快扶持集體發展用地項目建設,讓整村拆遷村集體共享城市發展紅利,實現可持續發展增收。優化辦學模式,提升建設標准,聚焦教育補短板,補學位缺口,提教育品質,近十年本島幼兒園、小學和初中新增學位超5.5萬個。

回首20年,廈門本島提升成效斐然。發展不止步,提升無止境,新一輪沖鋒號已吹響,時不我待、隻爭朝夕,島內大提升指揮部將堅持以更高站位謀劃、更實作風推進、更大手筆建設,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全力推進本島提升的提升跨越發展,勇立潮頭、勇毅前行,更高水平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

【建設者聲音】

邊經衛(廈門市人大城建環資委原主任)

20年來,從城市規劃上,我們提出了“眾星拱月”的城市空間結構。這樣一種空間形態,孕育著以島內為中心,逐步往島外發展的格局。島內大提升並不是一種大開發的概念,它應該是一種功能的提升、環境的提升、配套的提升。

五緣灣片區啟動開發建設之后,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一系列強化動作都見証著“提升本島、跨島發展”的戰略理念。

我認為,未來島內大提升,首先要基於城市更新理念。島內可用空間不多,應學習深圳等城市做法,完善土地更新等相關政策,注重提質增效。其次,要提升城市產業功能。島內大提升的核心應圍繞島內的功能定位,比如以旅游、科創、會展、金融、商務等產業為主導來進行提升。再次,要優化配套。堅持以“城市雙修”促品質提升,以“文化內涵”促特色提升,以“綠色出行”促交通提升。通過大提升,使人居環境、教育設施、基礎公共服務設施等得到明顯改善。最后,要依靠市場力量,讓市場在島內大提升進程中起一定的主導作用,讓市場“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提升之路一定會走得更快更好。

王偉軍(廈門市市政園林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二級巡視員)

20年春風化雨,作為親歷者,我見証了本島蝶變。

20年前,島內基礎設施、服務設置、綜合保障能力都比較薄弱。本島發展重西南輕東北,地域發展不均衡。

“提升本島、跨島發展”重大戰略提出后,歷屆廈門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戰略內涵,一代又一代建設者奮勇前進,狠下功夫提升本島。

20年來,廈門持續統籌推進本島城市道路建設、市政管網提升、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節能減排等各項工作,城市生態宜居水平不斷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垃圾分類、污染治理成效顯著。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區的道路總長為4072公裡,道路面積達3703萬平方米﹔城市原水供應每天可達188萬噸,全市供水管網已達5000多公裡﹔集中式污水處理廠每天可處理污水179萬噸,全市共有集中式污水處理廠11座﹔每天生活垃圾處理率達100%,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也達100%﹔全市各類公園有200余個,公園綠地面積達5500多公頃……這些數字都反映出20年來我市各項工作的飛躍式提升、飛躍式發展。

今后,廈門本島應更注重品質的提升,結合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持續系統化提升城市承載力,提高城市基礎保障能力,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高水平建設“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讓生態更好、環境更宜居,比如大力推動健康步道、慢行綠島系統建設,構建本島“二橫二縱一環”的大綠道體系,大力建設精品化社區公園﹔更加注重歷史文脈的傳承,保護好中山路片區、廈港片區等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記憶,讓廈門成為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庄世堅 (原廈門市環保局巡視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20年來,廈門市委市政府始終牢記廈門肩負的“成為生態省建設排頭兵”的使命,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科學發展的施政所向,實施“藍天、碧水、綠色、寧靜、潔淨”五大環保工程,深入推進生態環保實踐創新……廈門抓住獨有的區域優勢、資源稟賦,科學利用、深遠謀劃,走出了一條獨特而科學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廈門打造出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廈門經驗”——筼筜湖綜合治理、五緣灣片區生態修復與綜合開發、海上環衛機制、生活垃圾分類、“多規合一”與項目審批模式改革、東坪山整治與山地公園建設﹔同時從體制機制上不斷創新突破,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機制、創新環境信用評價機制、深化環評審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亮點成果,涵蓋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切實保障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齊頭並進。

在新征程上,我們要勇立潮頭、勇毅前行,更高站位推動島內大提升,更高水平加快“兩高兩化”城市建設,力爭率先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領域高質量發展超越,讓廈門更加美麗、更加富饒、更加繁榮。

來源:廈門島內大提升指揮部

(責編:陳楚楚、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