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非遺:一針一線繡出哈尼記憶之花

蔡鳳英正在表演織布技藝。人民網 錢嘉禾攝
一折,一繞,一拉……時值仲夏,在雲南省墨江縣者鐵村的文化活動室裡,哈尼族大姐蔡鳳英,正忙著用巧手展現一番編織“功夫”。
哈尼族是古老的山地農耕民族,也是我國56個民族之一,其中有一部分生活在雲南省墨江縣。由於內部支系繁多,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在服飾著裝上也有著千姿百態。
59歲的蔡鳳英,正是哈尼族碧約支系的服飾工藝制作、圖騰刺繡、手工編織代表傳承人之一。自幼師承村寨中有名的老藝人,耳濡目染下,她用指尖創作出不少具有墨江哈尼特色、精美絕倫的刺繡制品。
忙著刺繡的哈尼族婦女。人民網 錢嘉禾攝
“哈尼族制作傳統服飾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相傳有了哈尼族便有了這門手藝。為了繁衍生息,也為了避寒遮羞,哈尼族開始自己種植棉花,自己制作衣服。”提起做衣服,蔡鳳英滔滔不絕,邊說邊一手轉動線梭子,一手從棉花當中均勻地拉出一條絲線來。
蔡鳳英介紹,哈尼族刺繡伴隨著哈尼族服飾誕生而存在,染色后的布匹將經過裁剪,再縫上銀、絲線等裝飾品,繡上山川、河流、花草、虫、魚、鳥、獸等或與創世神話息息相關,或與祖先遷徙密切相連的哈尼族文化符號圖案。
哈尼服飾上的銀飾。人民網 錢嘉禾攝
哈尼服飾上的圖騰。人民網 錢嘉禾攝
“哈尼族沒有文字,衣服上的圖騰就是我們民族的記憶,這是祖先留下的寶貝。比如說,一條彩色的花紋,代表了哈尼族房屋抵御外部侵襲的方式﹔樹木花草的圖案,代表了哈尼族的糧食﹔星星點點的銀泡,代表了天上的日月星辰。”在蔡鳳英看來,學織布、刺繡不僅僅是一門手藝的延續,更體現出哈尼文化的生生不息。
如何留住哈尼文化記憶?2013年,哈尼服飾制作技藝被列為雲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蔡鳳英仍希望古老非遺能夠“活”起來。近年來,她一直嘗試創新,不僅運用多種顏色的絲線刺繡和編織出傘套、扇套等精致美觀的生活用品,還改良出新潮的旗袍和馬甲,為傳統民族服飾一點點注入了新活力。
蔡鳳英展示用多種顏色的絲線刺繡和編織出來的精美生活用品。人民網 錢嘉禾攝
這樣的設計得到了不少年輕人的喜愛,其中一位就是蔡鳳英的女兒白雲嘎朵。“她今年22歲,在大連藝術學院上學,是個民族歌手,經常要到全國各地演出。”談及女兒,蔡鳳英立馬洋溢起笑容,有些驕傲,也有些動容,“傳統哈尼服飾的編織、刺繡技藝是機械代替不了的,她的演出服還帶著些現代元素,都是我一針針、一線線做出來的,希望她把我們的文化穿在身上,走去更遠的地方。”
哈尼山寨。人民網 錢嘉禾攝
留住文化根脈,托起民族未來。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傳統民族服飾就像一本“用針線書寫的史書”,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哈尼兒女的文化記憶。“我最大願望和夢想,就是能讓哈尼族的傳統文化、民俗技藝在傳承沿襲的同時不斷發揚光大。”蔡鳳英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