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回“國獎”,福州河湖長制“憑什麼”?

“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鬆門寺對橋。”唐人徐寅在《回文詩》中這樣描寫福建福州的河道風光。福州是一座山水之城,既有泉涌溪流,綠水繞城,也可見湖光瀲灩,秋水滔滔。河湖與這座千年古城相伴相生,而治水也是福州發展繞不開的課題。
據統計,福州市內河139條,總長度274公裡,匯水面積300多平方公裡。全市50萬平方公裡以上河流有73條,主要河流有閩江、敖江、龍江和大樟溪。多年來,為了“管好河、護好水”,福州歷屆黨委政府不斷實踐探索,近年更是大力推動實施河湖長制,圍繞現代化國際城市目標,全力推動河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更清、岸更綠、景更美”正成為福州的一張靚麗名片。
創新突破 機制先行
在今天的福州,市民們早已把沿江休閑當成了一種生活常態。清晨的西湖公園裡,慢跑、練拳的人們怡然自樂,偶有攝影愛好者舉著相機蹲守覓食歸來的野鳥。依托發達的河湖水系,福州還開發出了5條內河旅游線路和“閩江之心”最美岸線。
沿閩江乘船順流而下,沿岸水質現狀、公園綠化、風貌保護、建筑管控、河面保潔大幅改善﹔污水處理廠、截污、排澇、泵站等配套設施不斷建設完善﹔倉山陽岐河水系綜合治理正加快推進中,歷史風貌、鄉愁記憶隨著治理的腳步得以傳承留存……
閩江沿線水清岸綠。顏家蔚攝
看得到的變化背后,是一套越來越健全的長效工作機制在發揮作用。據了解,為舞好治水管水“指揮棒”,福州市河長辦修訂完善巡河議事、信息通報、督查督辦、考核考評等多項工作制度,建立交辦分辦、驗收銷號的問題閉環整改機制,形成河湖長制工作運行長效工作機制。
每年3月14日是福州市的“河長日”。而在河道水質穩定達標前,每月14日市縣鄉三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都要帶隊,前往所負責河段集中開展巡河護河活動。近年來,市縣鄉三級共計開展2402場河長日活動,巡查解決5150個問題。
今年4月,福州市委、市政府把每月14日的“河長日”延伸為“護河愛水、清潔家園”行動,進一步健全河湖長制長效工作機制,提升全市河湖水系治理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水平。目前,該活動已在福州市各縣(市)區常態化開展。
福州市委開展的碧水保衛戰專項巡察工作,則將巡察部門延伸到市直河長制各成員單位和基層縣、鄉。目前,全市共完成巡察反饋流域問題整改437項,機制體制問題整改905項,全部完成整改任務。
據介紹,為強化監督,福州市紀委監委牽頭,市委巡察辦、市效能辦、市水利局(河長辦)、市生態環境局、市建設局等單位共同形成了水系提升“6+X”日常監督聯席會議機制。每月定期聽取工作進展匯報,協調解決河湖存在的問題。據悉,機制實施以來,聯席會議成員開展 29次巡河督查,協調解決192個河湖突出問題。
閩江沿岸景觀帶。賴慶祥攝
當然,河湖的治理需要的不僅是自上而下的監督,也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的支持與配合。基於自身特點,福州市在全省首創了城區內河“政府河長+企業河長”的“雙河長”河湖管理治理新模式。以“日交辦、旬跟蹤、月銷賬”督查督辦機制,將考核結果與各區的年度績效及各運維企業的付費挂鉤,推動企業關注河湖管護。在全省首創“司法生態+保險”機制,運用保險機制籌集生態修復費用和治污費用。
日前,福州市因2021年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推進力度大、成效明顯,獲得國務院督查2000萬元獎勵激勵,用於河長制湖長制及河湖管理保護工作。
河湖管護 多措並舉
香積煙雨、流花疊影,一個個詩意名字的背后,是流花溪沿岸一處處的特色景點。現在的流花溪溪水清澈,兩岸高樓、綠樹相映成趣。很難想象,幾年前的流花溪,還是一條“臭水河”。而重現光彩的流花溪,正是福州堅持不懈推進河湖水系綜合治理的縮影。
近年來,福州堅持高位推動,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市級總河湖長,高度重視河湖長制責任落實,把河湖水系綜合治理作為重點工作。成立福州市城區水系治理項目指揮部、“兩江四岸”環境提升工作指揮部、河湖水系綜合治理項目指揮部等3個指揮部,分別由3位分管副市長牽頭挂帥,全力推進河湖水系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確保河湖長制各項工作任務穩步推進。
岸綠景美的西湖公園。林興攝
保護優先,水岸同治,福州市已建成379個串珠公園、500多公裡濱河林蔭綠道﹔補齊污水、垃圾等環境基礎設施短板,著力實施福清市虎溪、閩清縣梅溪、永泰縣富泉溪等多個安全生態水系建設﹔推動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化肥、農藥使用量逐年減少2%﹔綜合整治“散亂污”企業(場所)3266家﹔排查整治1285個入河排污口﹔完成456座農村小水電站生態下泄流量整改……
福州市始終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治理的生態保護修復理念,印發了一系列方案統籌推進流域綜合整治,如《福州市河湖水系綜合治理工作方案》《深入推進閩江流域福州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方案》《福清市龍江流域水系綜合治理攻堅工作方案》《“兩江四岸”環境提升工作方案》《大樟溪水質提升一縣一清單》等,全力推進水系綜合治理。
此外,福州市通過強化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狠抓小流域水質提升、推進植樹造林工作、推進安全生態水系建設、抓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開展河道無人島整治“回頭看”等,助力河湖系統整治。
福州市河湖水系調度指揮中心。林峰攝
隨著數字福建建設浪潮,信息化、科技化手段也在河湖管護中大顯身手。
近年來,福州市在全省首創設立市級河湖水系調度指揮中心,積極探索河長制平台融入福州市智慧水利平台,試點設立了“水系智慧公示牌”,實時監測並公示水質,以購買服務的模式,組建水系巡查隊伍和“護河團”,結合第三方無人機、無人船巡查和智慧河長助手、巡河APP等實現“水、陸、空”全方位河湖智慧化管護體系。
同時,福州市還在全省率先建立河湖物業化智慧化管護新機制,採取社會購買服務,打造河湖管理保護的標准化模式。
夏日的西湖,楊柳依依,微風吹過,水波蕩漾。“這樣的美景得益於福州市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福州市河長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福州還將系統打造水清岸綠、魚躍人歡的幸福河湖,為市民提供宜觀、宜游的河湖美景。
護河愛水 人人盡責
早晨6點半,河道專管員羅祥英便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她的工作范圍是溫泉街道、華大街道、鼓東街道的7條內河。每天,她都需要在岸邊巡邏,緊盯水面,發現漂浮垃圾后第一時間通知工人協同清理。從日出到日落,有時需要工作10個小時。
每條內河都有專人清理漂浮垃圾。羅祥英供圖
羅祥英介紹,在她負責的7條內河,每條河都有一名單獨的保潔員在江面上清理垃圾。“跟25年前我剛做河道保潔員相比,現在的河道干淨多了,基本隻有樹葉、樹枝等垃圾。”羅祥英介紹,近年來,不僅有關部門更加重視河湖生態保護修復,市民的環保意識也提高了。以前需要卡車來運送垃圾,現在隻用垃圾桶就可以裝下。
相比內河,對於江面上漂浮物等垃圾,閩江下游河道管護中心有著一套嚴格的標准:按照江面垃圾停留不超過2小時,一級保潔標准河道不超過20分鐘,二級不超過30分鐘的原則,力保江面無明顯漂浮物。“目前,每一天有約50余名工作人員巡游於閩江江面之上,時刻緊盯江面清潔工作。”該中心副主任庄學智介紹。
在福州,無論是湖泊水庫,還是江河溝渠,涉水之處,便有河湖長們的足跡。放眼全市,除了1200名和羅祥英一樣的河道專管員外,還有1072名河長和386名湖長,他們在碧波蕩漾的湖面、四通八達的河道中,日復一日守護水清岸綠。
截至目前,福州市主要流域36個國省考斷面Ⅰ-Ⅲ類水質比例為91.7%,54個省考小流域斷面Ⅰ-Ⅲ類水質比例為96.3%,無Ⅴ類及以下水質,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