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新時代——書記訪談錄
龍岩市武平縣委書記張麗華:“林改第一縣”是起點,“天然氧吧”是重點

閩山閩水物華新。從南到北,由山及海,八閩大地一路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寄托著牽挂,承載著希望,述說著收獲。
喜迎黨的二十大,人民網福建頻道特別呈現《對話·新時代——書記訪談錄》,通過一期一會,讓我們一起傾聽來自福建的縣區委書記們“說熱點”“找焦點”,給當地發展“劃重點”“抓亮點”,看看新福建的宏偉藍圖如何照進現實。
本期對話龍岩市武平縣委書記張麗華。
主持人:武平被譽為“林改第一縣”,林改給武平的旅游產業發展帶來了哪些紅利?武平是如何講好林改故事,推動縣域旅游產業發展的?
張麗華:今年,是林改20周年。二十年來,我們始終牢記囑托,搶抓機遇,奮勇前進,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森林旅游,讓“綠水青山”更有效地成為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
武平梁野山瀑布。李國潮攝
林改二十年,給我們帶來了美麗生態,也帶了發展機遇。我們依托林改發展成效,搶抓國家支持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龍岩與廣州開展對口合作等重大歷史機遇,主動融入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建設,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和輻射,增添了旅游產業發展后勁。
這些年,我們持續發揚“敢為人先、接力奮斗”林改首創經驗,講好林改故事,堅持“旅游富民”縣域發展戰略,全力打造“兩區”康養休閑旅游度假區“后花園”。
一方面,把生態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發揮綠色生態優勢,創新開發“五氧”“五福”等系列旅游產品,打造黨員干部教育、學生研學、工會職工療養、企業團建、游客康養度假等“五大基地”。推動“+旅游”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全域旅游引領綠色發展的新時代路子。
武平黃金百香果。謝進發攝
另一方面,把綠色產品轉化為旅游產品。注重把山林農田當景區、把林農產品當旅游產品,大力發展林下特色產業,武平百香果、象洞雞曾代言“福建味道”,武平紫靈芝種植1.97萬畝、面積全國最大,富貴籽產量佔全國市場95%以上,綠茶炒綠產量全省最多,2021年實現林下經濟產值40.2億元,帶動3萬農戶增收致富,讓“綠色山田”成為百姓的“致富源泉”。
龍岩市武平縣委書記張麗華與人民網主持人面對面。劉鵬標攝
主持人:鄉村旅游大有文章可作,武平如何差異化發展鄉村旅游,助推鄉村振興?
張麗華:武平立足林改帶來的生態優勢,從山水中找優勢,在綠色發展上下功夫,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加快創建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范縣。
在規劃上,實行黨管旅游和三級書記抓旅游工作機制,把鄉村旅游納入全域旅游“一盤棋”。讓規劃更緊扣武平鄉村特色,既顯前瞻性又顯實操性。在配套上,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完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鄉村風景道、配套電瓶車道、自行車騎游道、步行慢道及等公共服務設施,形成“五彩繽紛、四季有花”的特色旅游景觀。
在發展過程中,我們注重運用“市場為主、運營前置”的理念開發鄉村旅游,不斷引入懂經營、會策劃、善管理的市場經營主體,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注入“源頭活水”。在東留黃坊田園樂園,村委帶領村民投資建設田園樂園,引進梁野久謠公司運營管理,推動開發農耕體驗、東留捶魚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和果酒釀造生物課程等特色體驗活動,為鄉村旅游發展注入“新活力”。
千鷺湖濕地。鐘文泉攝
按串點連線成片的建設發展思路,武平打造了環梁野山、環千鷺湖、環六甲湖三大鄉村振興示范片,將一個個散落的“美麗盆景”串聯成“連片風景”。經過多年持續打造,梁野山下“五朵金花”全面開花,2021年吸引游客超200萬人次,成為武平鄉村“會客廳”。今年4月,“春生夏長‘鄉’約大美武平之旅”成為全省三個之一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我們堅持把山林農田當景區、把林農產品當旅游產品,在特色現代農業發展中植入旅游元素,大力發展鄉村觀光、林下休閑、園中採摘、田上農耕、農家消費等旅游業態,連續舉辦農民豐收節、水果採摘節、賞花節、田野音樂節等鄉村節事活動,促進旅游消費,推動“綠色山田”成為百姓的“幸福源泉”。
主持人:如果讓您用一句話來向大家推介武平,您會怎麼說呢?
張麗華:這裡是千年古縣、客家祖地﹔這裡是革命搖籃、林改策源﹔這裡是天然氧吧、經濟十佳﹔這裡是文明城市、平安福地。
“林改第一縣”是起點,“天然氧吧”是重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