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州十處景觀名列福建河湖文化遺產

2022年10月20日11:00 |
小字號

為進一步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河湖文化遺產,著力提升幸福河湖建設的文化底蘊和內涵,福建省開展河湖文化遺產推選。福建省首批河湖文化遺產名單日前出爐,共有81處景觀上榜,其中福州有10處。

金山寺:獨島一寺

金山寺。葉誠攝

金山寺。葉誠攝

倉山區建新鎮洪塘大橋附近的金山寺在烏龍江中,“宋代古跡金山寺”幾個大字格外顯眼。漲潮時,遠看小小金山寺屹立於碧波之中,日夜長浮,有如一艘樓船,劈波斬浪,逆水上行﹔而站在金山寺憑欄遠眺,可見碧波蕩漾,山巒起伏,心情舒暢。

安泰河:榕版“小秦淮河”

安泰河。葉誠攝

安泰河。葉誠攝

鼓樓區安泰河,兩岸老榕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沿河還有古朴橋頭、古韻石板路、古色古香老建筑。安泰河長2.52公裡,在唐代是福州市的護城河,到元明清后就成為了內河,西起白馬路西關水閘,東至瓊東河。安泰河有“小秦淮河”之稱,福州許多歷史典故和商業文化都與安泰河有關。 

路通橋:福州現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拱橋

路通橋。葉誠攝

路通橋。葉誠攝

在台江區南公園歷史文化街區路通河邊漫步,眼前一座構造獨特的古石橋橫臥在路通河上,這就是福州現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拱橋——路通橋。橋邊所立建橋石碑記載:“建於唐貞觀年間,重建於宋”。橋全長30.7米,兩側橋頭寬約7米。橋北還有一座路通庵,也叫武聖廟。庵內幾位老人正閑坐聊天。路通橋、路通庵統稱“路通古跡”,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是南公園歷史文化街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新港:承載歷史的繁華

新港。葉誠攝

新港。葉誠攝

新港東起六一中路新港橋,西經水運村附近分兩支。流經台江區打鐵港公園的河段是新港最重要的河段,萬壽橋就橫臥在河道上。該河段古稱河口,或河口尾,早在北宋元祐年間就是福州對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朝廷的使者經常往來於天津及福州之間。他們抵達福州,多在河口下船,離開時也是在河口登舟。明清時期,河口更是福州的重要港口,創造了一段繁華的朝貢貿易時光,也是中琉經貿文化交流的見証。

三捷河:見証閩商傳奇

三捷河。葉誠攝

三捷河。葉誠攝

在台江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三捷河從街區穿流而過。三捷河又名星安河,全長1.1公裡。過去閩江漲潮時,潮頭由南、西兩進,會於張真君殿前。對於講究好彩頭的上下杭商家而言,這種“殿前河水兩頭漲,涌出黃金滾滾來”的奇特景觀,自然象征著財源滾滾。得商家青睞的三捷河,也見証了上下杭閩商的崛起。清末,上下杭聚集了眾多商界大佬,紛紛興建同鄉會館,多達14座,上下杭由此被稱為“福州傳統商業博物館”。

田黃溪:平常小溪藏寶石

田黃溪。張旭陽攝

田黃溪。張旭陽攝

田黃溪在晉安區壽山村。這條看似平淡無奇的小溪卻埋藏著價值連城的寶石——田黃石。藍天白雲下,沿田黃溪看看溪水風光,感受鳥語花香,令人心曠神怡。

迥龍橋:閩江下游唯一石橋

迥龍橋:閩江下游唯一石橋

迥龍橋。林雙偉攝

馬尾區亭江鎮閩安村的迥龍橋又名飛蓋橋、沈公橋,始建於唐代,已有1100多年歷史。橋為花崗石平梁建筑,南北走向,長66米,橋面寬4.8米。閩安村歷史上是軍事重鎮,扼閩江交通要沖,有“省城第一門戶”之稱。

十四門橋:古橋橫跨可溪江

十四門橋。林雙偉攝

十四門橋。林雙偉攝

十四門橋位於閩侯縣上街鎮榕橋村,又稱榕橋,橫跨旗山的可溪江(可溪),橋面寬約1.74米。全橋有13個船形橋墩,水從14個橋洞流過,故稱“十四門橋”。據《閩侯縣志》記載,古橋初建於五代十國時期,迄今已有千年,之后屢有興廢。如今,橋上的每一塊石板幾乎都鐫刻著重修的記載。

東張水庫石竹湖:龍江中游大型水利工程

東張水庫石竹湖。張旭陽攝

東張水庫石竹湖。張旭陽攝

福清市東張水庫石竹湖位於龍江中游、石竹山下,是一座以農業灌溉、城鎮生活及工業供水為主,結合防洪、發電、旅游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站在石竹山眺望,湖面碧綠如玉,鯉魚島點綴湖中,石竹湖儼然構成一幅唯美怡人的生態畫卷。

龍江橋:福建省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橋

龍江橋。林振壽攝

龍江橋。林振壽攝

龍江橋坐落於福清龍江入海口海口鎮,又稱為海口橋,全長約480米、寬5米,始建於宋朝,與漳州龍海江東橋、泉州洛陽橋、晉江安平橋合稱為福建省四大古橋,雖歷經900多年風雨滄桑仍如長虹橫臥於煙波浩渺的龍江入海口。它是福清最長的古代石梁橋,也是福建省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橋。

(責編:江葦杭、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