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南靖縣田螺坑村
梯田土樓 古韻悠悠(走進傳統村落)
福建土樓是由生土夯筑而成的大型圍攏型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國閩西南山區,建造形態獨特,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2008年,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田螺坑土樓群曾作為案例出現在《世界遺產名錄》的申報文件中。2012年,田螺坑村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第一次見到福建土樓,一定會為之震撼。
清晨的薄霧還沒有完全散去,層層梯田映襯下,5座依山而建的巨型建筑映入眼帘——這是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
福建土樓是由生土夯筑而成的大型圍攏型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國閩西南山區,建造形態獨特,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田螺坑土樓群是福建土樓的重要代表,由4座圓形土樓和1座方形土樓構成。
站在村中的觀景台遠眺,5座土樓錯落有致,無論移動哪一座,都會破壞眼前和諧的美感、視覺上的協調。
土樓群所在的田螺坑村不大,5座土樓、青山、梯田構成了村子的主要風貌。村民大多姓黃,聚族而居已有300多年。
關於土樓的起源,目前主流觀點認為是中原地區人民為躲避戰亂南遷而建。土樓極具防御性的建筑特色印証了這一點,一座土樓就是一座大型的堡壘。從外部看,土樓一般3層或3層以上,唯一的大門厚度可達10多厘米,有的還在門外側以鐵板加固,不少土樓的頂層還設有瞭望台,這樣可以防盜、防獸、抗震,水火難侵。從內部看,土樓空間開闊、陽光充足,若提前儲備食物,即使不出樓,也可滿足人們短時間內的生活需要。
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筑師黃漢民說,人們常將土樓等同於客家土樓,之所以有這種說法,是因為客家人遷徙至福建后確實建造了一座座用於防御的高大土樓。因客家土樓發現較早並得到廣泛宣傳,客家土樓的說法便深入人心。事實上,福建土樓不僅僅有客家土樓,還有閩南土樓。
在南靖土樓中,田螺坑土樓群居住人數多,生活氣息濃。人們在這裡,仍可以觀察土樓內原汁原味的生活。
推開土樓厚重的木門,仿佛進入了一片自成體系的小天地。周末早上8點,進門處,人們三三兩兩聊著天﹔老人從菜地裡摘回新鮮蔬菜,中年人忙著准備一家人的早餐,小孩們搬出凳子開始做作業……或圓或方的空間裡,是一幅幅流動的生活景象,充滿溫暖的煙火氣。
很多人家的門前架著一塊木板,上面擺著帶有土樓元素的紀念品:自家晾晒的筍干、梅干菜,手工編制的竹工藝品……時常有路過的游客駐足挑選。村民告訴記者,當地人幾百年來都以農耕為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過,隨著來到田螺坑村的游客越來越多,他們現在還多了一份家門口的旅游營生。
“做大福”是村裡最熱鬧的日子之一,通常每3年舉辦一次,一般選在秋收后。每到這時,外地的宗親都會趕回來團聚。鄉親們烹美食、做社戲,在一曲曲鄉劇中,人們歡慶風調雨順,祈求幸福安康。事實上,土樓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樓門外就已然顯露。5座樓名——和昌、步雲、瑞雲、振昌、文昌,分別與門上的對聯相呼應,飽含著建造者對家族的美好希冀。
5座土樓中,步雲樓是現存最早的一座,也是唯一的方形樓。事實上,圓樓是方樓的進化版。圓樓可以盡量保証每個房間的面積大致相同,家族間也減少了因房屋面積產生的爭議。
漫步村中,鵝卵石鋪就的鄉間小路上,處處生機蓬勃。陽光照射下的土樓,散發著一抹橙黃色的暖意。如果將鏡頭拉遠,從空中俯瞰,一座座龐大的、或方或圓的土樓,帶著土壤的膚色,散落在綠色深處的山巒與河流之間,像時光長河中的一顆顆明珠,見証著歷史的變遷,也訴說著中國傳統文化中一段段悠悠歲月。
《 人民日報 》( 2022年10月26日 第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