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才工作怎么做?泉州准备这么干!

2020年04月10日16:24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2020年泉州市人才工作要怎么做?事关每个人才,一起来了解下!

《2020年全市人才工作要点》全文

2020年全市人才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市委有关部署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深耕人才“港湾计划”,健全和落实科学有效的人才制度,科学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引才形势新变化新要求,聚焦突破增量、聚焦激活主体、聚焦末端落实,推动全市人才工作提质增效、再上新台阶。

一、突出多渠道引才,不断提升区域聚才实效

1.健全以产聚才机制

发挥泉州制造的“虹吸效应”,围绕“高新建链、传统强链、重化补链”产业布局,做好人才需求预测与发布,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联动,建立人才团队落地报备和跟踪服务制度,推动人才向产业龙头、高新集群、创新平台、重大项目集聚。加大“三大板块”产业链缺失和关键环节项目对接,优先推荐纳评各级人才科技项目和团队支持计划。

2.改进引才方式方法

适应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要求,推出支持用人单位引聚人才“十条措施”。创新人才招聘方式,鼓励推行云端对接。积极嫁接国家、省级人才战略合作平台,争取承办全国性、区域性或专业性的人才项目交流对接、重大学术会议、科技论坛。策划“人才福建周”“人才创业周”泉州专场活动,支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引才引智活动。鼓励县(市、区)探索实施重大引才活动服务外包。

3.加强海外引才工作

发挥“多区叠加”政策联动和侨力引智优势,坚持需求导向、扩大引才视野、遵循国际规则,加大力度从海外引进一批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战略性人才。实施“海智”项目提升行动,支持建设海归E谷等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基地。举办留学人员创业研讨班,开展留学人员企业回访跟踪服务。用好泉州(晋江)国际人才港,落细海外人才服务管理若干措施。抓好泉籍优秀人才回流,分类建立数据库,常态跟踪联系服务。

4.强化泉台人才交流合作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惠台政策措施以及台湾人才服务管理规定。探索推进台湾人才学历、职称、职业资格等“直接采认”。做强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支持申报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省级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培育一批台湾人才聚集高地。

5.鼓励柔性引才用才

支持企事业单位通过技术指导、岗位顾问、项目合作等形式,柔性引进重大项目、关键技术、“卡脖子”环节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支持院士专家、国家特聘人才、海外博士等精英来泉考察,进行技术和项目对接。引导有条件的用人主体探索设立离岸(异地)人才创新中心,与境外专业机构搭建合作平台,推动高新技术研发成果在境内转化。

6.健全各类人才流动机制

探索跨区域人才合作新机制,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推动建立互认互通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持续做好引进生工作,修订《乡镇(街道)科技副职选派管理意见》,引导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7.前瞻做好人才发展规划

结合编制“十四五”规划,突出产城人融合发展,同步研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梳理勾画体制机制创新、人才项目工程、公共服务配套等主攻方向,推动完善“全市一盘棋”的人才工作支撑体系。

二、突出市场化运作,切实激发用人主体活力

8.发挥主体作用

策划举办用人主体示范培训班,传导人才工作“主体意识”,鼓励用项目引才、用平台聚才。选树若干用人主体典型,大力推广人才合伙制、股权期权激励等务实做法。鼓励企业导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增加研发投入、重视技术改造、开展联合创新,提升抗风险能力,增强人才对企业健康发展的信心,为人才实现价值提供平台。

9.深化制度改革

坚持“适用、精准、科学”导向,分行业分领域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推动“人才帽”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防止为待遇“一哄而上”。推动企业自主评价人才试点规范运作、稳慎扩面。鼓励县(市、区)推广“人才层次+贡献大小”的积分制评价体系。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争取承接省级产业职称改革试点,逐步下放中级职称评审权。探索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改进非公领域职称评审,突出技能水平、技术创新评价,避免过分强调学术要求。

10.用好政策引导

整合引才奖励、科创扶持、成果转化等政策包,跟踪联系100家规模以上企业,精选支持200家战略性成长型中小企业。大力吸引信誉度好、专业程度高、服务能力强的人才中介、创投运营、科技孵化等专业机构来泉驻点或离岸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错位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支持人才发展促进会以及各类机构、协会、海外引才联络站在泉举办小规模、专业化的人才靶向对接。鼓励泉州市高层次人才“以人引才”,及时引荐海内外各领域高层次人才。

三、突出全要素保障,造优创新创业创造环境

11.跟踪升级创新平台

继续抓好“大院大所”建设,加速整合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加强院士专家、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各类研发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管理,强化人才引进、创新贡献考核,建立分类激励、动态管理制度。鼓励高校与本地企业共建博士工作站,支持龙头企业设立产业研究院,统筹打造命名一批全市性产业创新基地。增设科技成果转化奖,加大力度引导在泉高校、科研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12.鼓励全链协同创新

发挥人才创新共享联盟示范作用,探索推广“创新券”制度,引导各类创新平台全要素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探索“高校+研究院+孵化器+产业园区”的创新模式,开展建链强链补链行动,吸引集聚优质创新项目来泉孵化。

13.强化创投融资引导

放大市级人才创投基金、创新创业创造基金“杠杆效应”,带动民间资本、风投机构跟投高层次人才创领办企业,着力破解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落地、事业发展、形成产业规模等融资困境。

四、突出分领域培养,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4.实施实体产业人才“领跑工程”

深化企业家素质提升培训专项,办好特色产业领军人才、企业家讲师团、管理创新名家讲坛、青年“鸿鹄班”等培训平台,设立青创学院,力争全年培训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1万人次以上。

15.实施技能人才“支撑工程”

坚持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建设特色专业群、高水平产教基地,探索设立全天候的市级产教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持续深化“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积极开展百万职工技能大提升、技能振兴专项活动,支持举办各种形式的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扶持设立一批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名师等工作室(站)。

16.实施社会事业人才“保障工程”

结合推进补短板“四心”工程、民生“XIN”行动,深化落实卫生系统人才“金字塔”工程,持续抓好桐江学者、教育“领航团队”、职业教育名师“百人计划”培养。创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培育社工服务机构,建设一批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基地。

17.实施特色文化人才“传承工程”

深化文旅人才“三年行动”,加大文化名家、工艺大师、艺术新秀、非遗传承人、文博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等新闻媒体人才培养。

18.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助推工程”

聚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深入推进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继续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人员下沉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对接省里“千会帮千村计划”,组织各级学会开展乡村规划、技术咨询、土专家培育等科技帮扶行动。

五、突出点线面推动,用心用情落细服务保障

19.压实党管人才职责

层层完善人才工作体系,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改进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继续采取“月通报、季点评、年考评”以及专项述职,推动县(市、区)、部门“法定职责”有为善为。抓好人才工作直接联系点建设,建立人才工作重难点任务联合攻坚制度。

20.推动服务提质提效

继续狠抓改进人才服务八条措施,构建“一中心、一专窗、多站点”的服务网络,实现市、县两级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联网式运作,推动市级“人才之家”标准化服务。采取整合力量、购买服务等方式,组建专业化服务专员队伍,做到高端人才、重点企业、创新平台“一对一”保姆式服务。加快打造人才工作信息化云平台,用数字化服务再造流程,实现政策信息“一站通晓”、涉才服务“一码通办”、供需对接“一网匹配”。

21.强化人才政治引领政治吸纳

持续深化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继续举办人才国情省情市情研修班。注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大战大考中考察人才,加大在人才群体中发展党员力度。

22.打响人才“港湾计划”IP

全面梳理人才“港湾计划”探索实践经验,进行点线面串联,形成具有泉州特色、阶段性成果的人才“港湾计划”实践样板。充分运用融媒体等宣传渠道,有节奏、有策划地开展宣传报道,正面客观推介城市综合引才环境,提升“港湾计划”的美誉度、知名度、影响力。

(责编:吴舟、陈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