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福州5月12日电(陈欢欢、詹伟业、叶青卿、焦艳)今天(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我们想起“护士”应该想到什么?“好护士”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南丁格尔口中“没有翅膀的天使,真善美的化身”?这些故事,也许可以告诉你答案。
护士的24小时。拍摄/剪辑:詹伟业
她说:没有马甲线的“健身达人”不是“好护士”
刘江琦,瘦瘦的身子,深深的酒窝,笑起来带点少女的腼腆。跟护士长口中的“健身达人”有点反差。
刘江琦。詹伟业摄
“感觉每天时间都不够用,都在跟时间赛跑,白天上班,晚上健身,睡前阅读......”
早上6点,刘江琦起床洗漱,一杯温水下肚,唤醒一天的活力。简单吃过早餐,出门上班。
7点15分,刘江琦到达医院。因为还在疫情期间,医院严格控制人流量,要求每床只允许1位固定家属陪同,院内并不像往日“热闹”。
刘江琦所在科室是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二病区,集中了骨伤科、泌尿外科、甲状腺血管疝外科、耳鼻咽喉科4个专科,共有34名护士,76张床,每名护士负责3个病房。
7点30分,换完护士服,刘江琦开始给病人进行晨间护理。整理床铺、更换床单、开窗通风,如果是重症病人,还要照料病人排便、漱口、洗脸、梳头、翻身等护理。
8点,开始晨间交班,当天在岗医生护士和前一天夜班护士都要参加。夜班护士先向大家交清住院患者总人数、出入院、转科、转院、手术、病重、病危等患者的诊断、病情、治疗、护理等情况;再进入病房进行床头交班,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特殊护理的内容。
刘江琦正在进行输液、中医操作等护理工作。陈欢欢摄
交接班后,护士才真正进入一天的护理工作。
跟医查房、输液肌注、中医操作、处理患者呼叫需求......刘江琦几乎都是小跑着进行这些工作。
虽然辛苦,一天下来腿酸无力,但这份工作让她很自豪。
“早几年我还在肾病科工作,有一位病人爷爷,他来复诊时经常会来看我,其实我对他印象模糊,甚至不记得他叫什么名字,但他很清楚记得我的名字,说之前他住院时,责任护士是我,对他很照顾,所以他就记住我了。直到现在每次来复诊,都会来看看我,关心一下我现在的状态 ,挺欣慰的。”刘江琦跟记者回忆道。
入行8年,刘江琦坦言,护士工作带给她的成就感多过压力。工作之外,她热爱运动,通过运动解压,也通过运动让身体更结实,以适应快节奏的工作。
健身、冲浪、竞技运动......在护士长看来,刘江琦是科室的“健身达人”。她还得过第四届“Shape Girl”马甲线大赛亚军。
刘江琦(右一)在第四届“Shape Girl”马甲线大赛中获得亚军。受访者供图
“现在每周要去四五次健身房,如果上夜班,那就白天去健身房。”
采访当天,刘江琦上完白班直奔健身房。
“反正健身,坚持做,不会亏。”她笑着说道,露出一对深深的酒窝。
刘江琦上完白班后,正在健身。视频提供:刘江琦 剪辑:詹伟业
她说:没有强大内心的90后不是“好护士”
接刘江琦夜班的是叶姗。眼前这位个子小小的90后女孩,已经是2岁孩子的妈妈了。
叶姗。詹伟业摄
因为妈妈是医务工作者,叶姗从小就对这个职业特别熟悉,也特别敬佩“护士”。小时候,她的愿望就是长大了可以像妈妈一样,帮助更多需要的人。
2013年,叶姗成为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与刘江琦在同一个病区。工作第一年,她护理了一位癌症晚期的老爷爷。这位爷爷吃不下食物,一天比一天瘦,持续的化疗让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也让他对生活失去希望,经常对家人和护士发脾气。
“当护士必须要有同理心,理解病人的痛苦,才能更好地护理。”叶姗牢记前辈的话,不仅理解这位老爷爷,还会在不忙之余陪他玩笑、聊天。但他还是在一个早晨离开了。“那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次真正面对死亡,后来我大哭了一场,这件事触碰到我内心最脆弱的地方。”
转眼7年过去了,她感慨,小小的病房承载了太多悲欢离合,见证了亲情感动,也看惯了人情冷漠。现在的自己,更坚强也更平和看待“死亡”。
上午8点,忙碌了一整晚的叶姗(左一)正在给同事们进行早交接班汇报。陈欢欢摄
2019年,泌尿外科住进一位30出头的女病人,是叶姗办理入院的。令她印象深刻的是,这位女病人长相清秀,但下半身却肿得跟200斤的胖子一样。“她跟我说,已经3天没有小便了。”后来才知道已经是肾衰晚期。
同样令她印象深刻的是,陪伴她的丈夫,轻声轻语、亲力亲为她做任何事,两夫妻平日里对护士都很客气。但她日渐消瘦、吃不下食物、下半身依然臃肿......这些叶姗都看在眼里,很替她可惜,“她才30岁啊,还没有当过妈妈......”
叶姗在一天中午值班中,发现她的心率越来越慢,血压越来越低。医生赶到后,让她的丈夫做好心理准备,准备抢救。她的丈夫却哽咽着说,“不,不要抢救,你们都走吧,让我一个人跟她好好道别。”说完把帘子拉上,叶姗在一旁看着她的丈夫拉着她的手,哭着对她说,“老婆,你辛苦了,对不起让你辛苦了这么久。你走吧,安心地走吧,在那里就不用受苦了。”
“这是我职业生涯中唯一一个拒绝抢救,珍惜在生命最后一刻好好陪在身边的丈夫。他让我觉得爱情真的好伟大好感人!”这件事,让叶姗重新认识“离开”。“原来,换一种方式也许对痛苦很久的病人来说,更是一种解脱……”
虽然工作上有时会有负面情绪,但生活中的叶姗却阳光开朗。
迎接援鄂平安归来的同事,叶姗(右一)与同事激动相拥。受访者供图
在护士长眼中,叶姗是活跃分子,科室里的活动通常都由她来组织,聚餐、出游、援鄂生日会......一场不落,她让二病区成为一个有爱温暖又阳光的“大家庭”。
“虽然护士很渺小,但能为病患、病区尽一点微薄之力,我感到自豪,说明我还是有一点点用处的。”叶姗开心地说道。
她说:不想打胜仗的“战士”不是“好护士”
2020年,是南丁格尔诞辰200周年,也是疫情下让医护工作者拥有“特殊经历”的一年。让叶姗唯一遗憾的是,没能“逆行出征”。其实,刘江琦和叶姗都在援鄂预备队里。
刘江琦和叶姗错过援鄂的征程,但应秀红赶上了。她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从业16年。
应秀红。受访者供图
2020年1月27日,应秀红作为福建首批援鄂医疗队中的一员前往武汉。经历了武汉的至暗时刻。
应秀红记得,在金银潭医院最困难的时刻,所有的护士每天都在轮班,医院没有卫生员,没有搬运工人。
2月10日中午,护士长对她说:“医院要求我们加床15张,我们进去吧!”
“是!”疫情就是命令。“我们穿着厚重的防护装备,边征求病人的意见边整改环境,缓慢而蹒跚地连续加床15张,迁床3张。期间一度感觉要窒息,只好交替靠墙把头探到窗口呼吸。”
意外的是,一个人走过来,问她:“有没有困难,要不要帮忙?”应秀红回答:“没有,我们自己来。”当她看到他远去的蹒跚的步态时,才意识到,这是带病仍坚持工作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
那天结束了红区(污染区)工作后,面对绿区(清洁区)堆积如山的物品,应秀红和同事继续工作。一直到晚上9点,才突然想起一天都没上厕所,但那又如何呢?重要的是当天的工作顺利完成了。
身处“风暴眼”的应秀红,深知护士工作的价值和坚持的意义。
应秀红。受访者供图
她习惯性地给每个遇见的病人问好。一天,一位老人突然拉着她的手带着哭腔说:“丫头,我今天不想出院,我还没做好准备。”
这声“丫头”,让应秀红的喉咙瞬间酸涩,“这包含了多少信任、依赖、焦虑和无助的复杂情感?我知道他害怕的是出院了没人管他。”
应秀红记得这位老人入院时呼吸喘促,一度使用了高流量给氧,痛苦的经历使他变得敏感而脆弱。随后,应秀红帮他加了科室的医患交流微信群、电话,交代了回家用药和复诊事项后,这位老人终于镇定下来,开始同意联系亲人。
最后,他说:“我不知道你名字,但我们武汉人叫‘丫头’,就像叫女儿一样的。”
因为援鄂,让这位福建“女儿”对湖北更亲近了。“如果可需要,其实我想继续战斗,直到最后。”这是结束金银潭医院工作,准备离开时应秀红的心声。
援鄂期间,应秀红与时间赛跑,在医院值班结束后的空档,她投入研究,设计防止飞沫传播的“一次性负压隔离罩”并申请了专利;撰写论文、参与编写专著,并翻译成英文课件,为同行提供参考。
临床工作多年,但应秀红感慨,“这个职业总体社会认同感不高,无论干了多少年,总有人不经意地说‘小护士’......”
应秀红正在处理心电监护的报警。受访者供图
即便这样,应秀红还是喜欢ICU护士这份工作,她业余修读了在职研究生课程,并参与了云南鲁甸地震的灾害救援。
“护理是一门实践学科,在ICU,我们面对的往往是生命体征不稳定、奄奄一息的病人,需要我们迅速做出判断和反应。经过医生的治疗和我们的护理,当病人顺利转出ICU时,病人重获健康的喜悦和我所体会到的满足感,就是一个平凡护士工作的价值。”
2020年,应秀红获得“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