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心脏支架”大家一定不陌生,这是许多冠心病患者最常接受的一种治疗方式。但对于较为年轻的患者,他们既想治病,又不愿意体内终生留有异物,经常犹豫不决,心存焦虑,也因此耽误病情......
5月14日,晋江市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张登庆博士带领的心血管介入团队,成功为年轻的冠心病患者李某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一枚。术后,患者胸痛症状明显缓解,现已康复出院。
晋江市医院成功为年轻的冠心病患者李某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一枚。张登庆 摄
29岁患者因胸痛入院
植入支架竟能“再造血管”
“胸闷、心悸、难受。”29岁的李某因“反复胸闷1个月、加重伴胸痛1小时”入院检查,经心内科主任张登庆博士初步诊断后,认为李某是患上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其心脏一条血管(回旋支)严重狭窄,几乎闭塞,需植入支架解除狭窄病变,改善心肌供血,降低心衰、猝死等风险。
李先生和家人一时间无法接受病情的严重程度,年纪轻轻就需要在身体里植入支架,他们心存恐惧和疑虑。
此时,张登庆主任和叶胜义副主任不约而同想到了一种“新材料”——2019年初,刚刚由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国产第一款生物可吸收支架。
两位主任均认为,患者较年轻,如果采用传统金属药物涂层支架,则患者需终身体内存留异物,且金属支架可能会出现再狭窄。同时考虑到患者患处血管狭窄局限,不涉及分支开口狭窄,如果采用生物可吸收支架,不仅在血运重建和安全性方面与传统金属支架无差异,而且支架降解后,患者血管可以恢复至原位血管的弹性。
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患者及家属接受了该方案。在医生的共同努力下,整个手术过程顺利,支架释放完美,达到手术预期效果。
会消失的心脏支架
冠心病患者的“心福音”
据了解,生物可吸收支架采用完全可降解材料,可在体内逐步生物降解和吸收。同时,“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术有避免残留金属所致的慢性血管壁炎症、不会禁锢边支血管、可在同一部位重复行介入治疗及与磁共振检查兼容、避免长期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等众多优势。它的开展,为相对年轻的冠心病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方法,完成了从“血管再通”到“血管再造”的提升。
“植入后的前期,该支架起到支撑狭窄血管功能。植入后的9个月-1年左右就开始降解,2-3年内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患者体内将再无异物留存,使患者得到更大更多的全寿命周期获益。”张登庆主任介绍,目前,生物可吸收支架通常适合60岁以内的患者,而且以简单病变最为适用,具体还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判断。叶胜义副主任也提到,生物可降解支架的植入方法和流程与传统支架也不一样,需要更准确的病变判断和更流畅的手术操作。
据悉,这是泉州市第二例、晋江市首例开展的“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术。新技术的开展及患者满意的治疗效果,标志着晋江市医院及晋江市区域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唐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