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加强洪涝、火灾、地震等灾害防御,做好气象服务,提高应急管理、抢险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平均每年受6-7个台风影响或登陆,由台风引发的风暴潮等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且受“狭管效应”影响,台湾海峡气象海况较为恶劣,海上突发事件易发多发。2001年,国家科技部批复在福建省建立“863计划”重大专项“台湾海峡及毗邻海域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立体监测系统”福建示范区,由此开启了福建“数字海洋”的建设历程。经过近20年持续建设,福建省率先在国内形成了技术先进、覆盖全面的海洋立体观测网,为防范抵御海洋灾害、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我们要加快推动海洋管理从“数字海洋”向“智慧海洋”迈进,持续提升海洋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一、完善海洋立体观测网,提高海洋灾害监测预警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福建海洋观测网有132套观测系统在位运行,从空中、海面、水体、海底及沿岸陆地对台湾海峡实施全方位观测,实时获取海洋水文、气象及生态要素26项,并在三沙湾、黄岐半岛等重点养殖海域开展水质监测管理。省海洋预报台面向公众提供潮位、海浪预报、赤潮预警、渔业海况、海水浴场、实时海况等预警报产品,形成了海洋实时观测、数据接收、预警报产品制作、信息服务、防灾决策支持等一体化数据业务链,准确发现海洋灾害风险隐患和灾情。
福建还将与国家海洋观测网规划充分衔接,建设布局更合理、结构更完善、功能更齐备的海洋立体观测网。统筹应用天地一体感知手段,新建一批潮位站、高频地波雷达、大浮标、海床基、海上平台和综合保障系统等,强化对海洋动力环境、生态环境、水上目标及海洋活动、海洋调查与科考四类感知和灾害监测预警服务,提高灾害预报预警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为海洋综合防灾减灾提供决策支撑。
二、积极构建海洋卫星通信网,增强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福建省于2010年建成海洋与渔业安全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包含指挥中心、短波岸台、超短波基站、渔船卫星通讯设备等,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有力保障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2019年8月以来,省海洋与渔业局通过实施海洋渔船通导与安全装备建设项目,为全省海洋渔船安装固定式北斗示位仪,在线率98%以上,实现海洋渔船的船位智能化服务、突发事故智能报警等。项目实施以来,共接收报警并成功救助渔船28艘,救助渔民近300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充分肯定。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省市县三级海上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联动体系。省海洋与渔业局正在建设福建渔船动态监控管理系统、渔港视频监控系统等,加强与应急、海事、气象等部门的协调联动,依托信息化平台汇聚“人、船、港”信息形成“一张网”,实现对全省海洋渔船的全方位动态管理。积极构建陆-海通信网络,通过建设数传超短波、短波电台基站等,建立海上安全应急通信网;深化卫星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推动建设海洋渔船卫星通讯系统,为渔船安全监管、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抢险救援等提供科技保障。
三、打造多源汇聚的海洋大数据体系,服务保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福建是海洋大省,2019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18万亿元,总量居全国第三位。依托众多优良港湾,福建大力发展港口及临港工业,建设以石化、装备制造、冶金、核电、电子信息等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集中区。为增强重点区域防范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省海洋与渔业局针对福清核电站、古雷石化基地、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两岸直通客轮“海峡号”等重点项目,提供专项海洋观测预警服务,努力实现灾害监测精密化、预报精准化、服务精细化。
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建设海洋强省的任务要求,我们要加快建设“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整合各涉海部门、涉海行业数据资源,构建融合海洋基础地理、环境、生态、渔业、气象等各类资源的大数据体系,促进全省海洋数据互联互通、融合共享。紧紧围绕生产、服务、监管三个方向,重点建设“智慧渔港”、渔业渔政管理平台、海洋综合服务平台等一批智慧化应用,为海洋综合防灾减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效服务保障,推动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作者:陈少毅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第5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防灾减灾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