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晚,第20期两岸国学大讲堂在平潭台湾创业园开讲。本期大讲堂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为大家带来“敬畏上天,仁民爱物”的主题演讲,诠释儒教教义的真谛。韩教授首先从多个角度解释了“天”的意义。我们人敬畏的天主要是指主宰之天、命运之天,倾向于宗教信仰含义。
演讲现场。
从历史层面看,殷商多称帝,西周多称天;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很少称帝,多称天,但他们的天仍有最高主宰的含义;老子所谓天指与地相对的太空。荀子以天与人对举,其所谓天指广大的自然;《易传》讲“天尊地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其所谓天指日月星辰的总体;宋代,张载讲“由太虚,有天之名”,所谓天指广大无外的世界总体;程颢讲“天者理也”,以天指普遍的必然规律。
韩教授认为,中国文化没有形成“神教”那样的宗教,但不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信仰是多元的,除了经常讲的儒释道三教是魏晋以后的普遍信仰,各地还有诸多的民间信仰,其实最具有根源性、民间性、普遍性,为中国一般老百姓共同认同的就是对天地君亲师的祭拜。
演讲现场。
据韩教授介绍,西周以民为本,敬德保民到了春秋战国,经过儒家学者的发展和宣扬,成为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一种学说。
他表示,孔子一生对周公推祟备至其思想受周公影响很大,他反对暴政、苛税,反对战争对人民生命财产的破坏,提倡重民、富民,主张王道政治。而孟子在西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更发展完善,在孟子看来,人民、社稷、君主三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同时,韩教授表示,仁民爱物是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在新时代不断传承和发展。当我们遇到新冠肺炎这样肆虐全球,可能危及全人类的灾难时,我们更需要悲天悯人,身在中国胸怀天下,互帮互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不少网友在直播间的聊天室对节目赞叹有加,希望能够多加推广。更有部分网友通过留言与韩教授在线互动,其中新浪网友“一块二”提问:“韩教授,现代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敬畏之心?”。
针对此问题,韩教授说:“只要人有信仰就有敬畏之心,就儒家思想而言,当我们讲‘礼仪’,保持虔诚之心,就能够培养我们的敬畏之心。”
此外,韩教授还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送给各位朋友。他表示,因为平常说“自强不息”说的多,厚德载物相对少,君子效法天道,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但是也要效法地道,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自身发展,而厚德载物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让别人一起发展。 (图文由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