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丛竹历史文化公园古意悠然 陈起拓 摄
一峰书院旧址位于泉州一中 黄宝阳摄
温陵书院旧址在今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校内 黄宝阳摄
正音书院设置有“名人之声”“有声明信片”等体验区 黄宝阳摄
5月底,泉州府文庙朱泗桥西北侧的正音书院正式开放使用,这是泉州启动书院复建工作以来投用的首个书院。目前,泉州市正着力复兴复建中心城区及周边11家书院,除了已投用的正音书院,曾为朱熹讲学处的宝觉书院也将于7月竣工。
拥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泉州,历史上曾书院林立。自唐末五代以来,广设书院,文风鼎盛、书香绵延。自唐到清末,泉州历代建有书院73所,仅府治一地即有18所。这些书院具备奉祀先儒、收藏书籍、教授生徒、学术交流与著述等职能,学术范围浓厚,诞生出一批名士大家,如朱熹、何乔远、蔡清等,对泉州古代教育、文化积淀等,都产生了深远而又重要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书院早已湮没在漫长的历史中。泉州市古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泉州市正着力复兴复建中心城区及周边11家书院,包括小山丛竹书院、正音书院、南安文庙、招贤院、欧阳书院、松石山馆、巢云书院、镜山书院、梅石书院、宝海庵书院、宝觉书院。书院复兴复建将采取“一院一案”建设方式,根据各个书院的不同情况、建设内容和规模,在规划设计方面保留特色,结合遗址周边遗存、现有建筑等实际,加强功能拓展和提升,完善配套设施,切实打造成综合性惠民书院。
古书院,今何在?我们一起探寻下泉州老城区几座知名古书院曾经的风采与如今的现状。
小山丛竹书院 文化公园重现盛景
小山丛竹书院是泉州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泉州旧八景之首,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是朱熹在泉州任职期间创建的一所书院。
小山丛竹书院,南宋前,即建有纪念欧阳詹的“不二祠”。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七月,朱熹任职同安主簿届将满,于此候调待转批,他认为这里是清源山“龙首之脉”,应当成为泉州传播正宗儒学的首善之地,即倡议以“不二祠”为场所建设书院,传播儒学。而后,他种竹建亭,树坊立匾,自题“小山丛竹”匾于其上,讲学其中。
小山丛竹书院因程朱理学被钦定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而名扬天下,经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屡有修缮,文脉延绵不断,备受文人骚客的尊敬和景仰。明代状元、福建市舶司副提举罗伦、理学名宦蔡清等都曾讲学于此。
1925年,这里辟为温陵养老院,高僧弘一法师两次莅院短住,布道讲法其间,病逝于晚晴室。
小山丛竹书院旧址在今泉州城隍庙旁,重建前曾作为泉州市第三医院使用。201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结合“古城双修”,以“重现盛景+修复场地+服务社区”为规划理念启动“小山丛竹”复建工程,如今复建工程一期景观和建筑类修复已完工。小山丛竹的复建以恢复历史原貌为主,采用的材料都是回收的老构件,不二祠、过化亭、诚正堂等历史建筑得到恢复,因此,走进小山丛竹历史文化公园,便能感受到古意悠然,加之园区广植各类竹子,再现了“翠竹环绕”的历史景观,整个园区显得既古朴又有生机,期待不久的将来,这一温陵胜景能得到恢复。
温陵书院 校园留存朱子文化
温陵书院又称泉山书院,建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据史志载,该书院建于泉州古城行春门外,与小山书院、石井书院、欧阳书院并称泉州“四大书院”。
这所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所创建的学院,历代屡废屡修。始建时在今东街的泉州市第一医院院址,明初,改建为晋江县儒学,建朱子祠,复建书院。明正德十年(1515年)书院移建于县学前蔡巷。清乾隆七年(1742年),知府王廷诤捐俸重修,另建启贤祠、敬业堂和学舍13间,并更名“温陵书院”。
温陵书院旧址在今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校内,这里也是朱子祠的所在地,虽然书院遗迹已不再,但由于今年以来东门实小致力于推进朱子文化进校园,校园内仍处处留有朱子文化和古书院的痕迹:校园入门处建有朱子讲学场景的铜像群、朱子文化长廊等和以“泉山书屋”设置的图书角……
一峰书院 泉州一中延续数百年文脉
泉州民间旧有“梅石开,状元来”之谶,一峰书院又称梅石书院,建成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位于泉州府治东北的执节坊梅石古迹东,为纪念明代状元、名宦,被贬任福建市舶司(驻泉)副提举的罗伦(字一峰)而建。
明成化五年(1469年),罗伦因得罪宪宗,被贬泉州,于城北梅石东净真观栖居。罗伦在公余聚众收徒讲学,四方士人从学如流。罗伦在泉州任职期间为民造福,赢得泉州各界的广泛钦敬与爱戴,明嘉靖八年(1529年),泉州时任多位地方官倡议在净真观所在地建一峰书院,纪念罗伦。书院建成后,延聘乡绅进士先后掌教,泉州名儒张岳、顾珀等都曾在此讲学,名噪一时。
民国时期,梅石书院旧址上先后创办了泉州农业学校、泉州师范、昭昧国学专修学校。1942年,创办晋江县立初级中学,400多年的旧书院再次响起琅琅读书声。1952年,该校正式定名为“泉州第一中学”。如今,泉州一中校门上“一峰书院”几个古朴的大字,每天仍迎来送往莘莘学子,两方记载书院兴衰的清乾隆年间碑刻嵌在校门内右墙上。学校西边一簇绽裂成五瓣、状如梅花的石头就是梅花石,至今完整保存,见证着自一峰书院到泉州一中数百载的漫长历史。
正音书院 打造青少年文学素养提升基地
正音,即为学习官话,清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帝谕令福建、广东两省推行官话,以8年为限。谕旨颁布后,有关大臣立即制定具体规定,严令闽、粤两省督抚、学政落实。
几年间,闽、粤两省各郡县均建立正音书院,泉州古城内设置了4所正音书院,分别设在百源庵、承天寺、铁炉铺和奉圣铺,均由义学改建。除了古城,晋江、南安、永春、安溪、德化、同安等地均有设立正音书院。
于5月30日正式揭牌落成的泉州正音书院,古色古香,清幽雅静,里面设置有“名人之声”“有声明信片”等体验区。据悉,该书院将以多种文学体验为活动载体,通过设立讲学堂、电台节目录制和开展公益阅读等活动形式,致力于打造泉州青少年文学素养提升基地。
清源书院 历史回响在书声琅琅中
泉州历史上的清源书院先后有三处,一是南宋时的清源书院,在袭魁坊旧睦宗院内;二是明代,一峰书院一度改名为清源书院;三是清代的清源书院,在集贤铺承天寺南侧,即今南俊巷晋光小学址。
清靖海侯施琅的夏园,名曰“澄圃”,规模颇大,环境优美,施琅去世后,该园被其后人分割转售他姓。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泉州知府陈之铨捐俸倡率,就其处建“清源书院”。
作为归属知府掌管的一所书院,清源书院规制较为完备,讲堂礼殿兼有,两旁学舍曲环,山池亭榭具备。此后,泉州多任知府对清源书院进行修建、扩建,由于归属知府掌管,多次续修,是泉州城内保留至清末的三所书院之一。
1928年,在原清源书院旧址创办晋江公学,即今晋光小学的前身。如今,校园内书香四溢,书声琅琅,是对旧书院历史回响的一种回应。
崇正书院 一座书香十足的古大厝
清乾隆、嘉庆(1736—1820年)间,一些读书人曾借施琅“春园”(今芳草园)作院舍,组织“崇正书院”。后废。
光绪(1875—1908年)初,郡绅请于原施琅“冬园”增建书斋,改称“崇正书院”。“冬园”位于泉州古城东南隅(现温陵北路)释雅山,是施琅四大园林之一,施琅去世后,地易他姓。崇正书院因属知府掌管,经费较有保证,且因建院时间已属晚清,故也成为泉州城内保留至清末的三所书院之一。
2005年1月,崇正书院在现新门街芳草园完成复建,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是一座书香十足的古大厝,这座古大厝原在涂门街清净寺西侧,是明·户部尚书黄景昉家族的旧居,涂门街改造时因故按原结构形态整体迁移到芳草园,复建时命名为“崇正书院”,以作纪念。崇正书院内设立了书画室、阅览室、棋牌室等活动场所,是市民休闲、学习的好去处。(黄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