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如何”的使命必答》系列报道之四

法治守护乡愁 “唤醒”古厝记忆

吕春荣

2020年10月17日11:55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编者按: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福州市鼓楼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法治方式、法治思维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子,并以入选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成为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的业绩,对“三个如何”命题作出了回答。人民网福建频道推出《“三个如何”的使命必答——聚焦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鼓楼》系列报道,揭示鼓楼区法治政府建设的生动样貌与创新实践。

2200多年的建城史,成就了福州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千年来,诸多福州往事淹没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不过,这座古城的时代记忆,已记录在大大小小的古厝里。

正如《福州古厝》序言中表述的那样,“当我们来到戚公祠,似乎可以感受到它正气宇轩昂地向我们介绍戚将军带领着戚家军杀得倭寇丢盔弃甲的战史。当我们来到马尾昭忠祠,它正语气凝重地向我们叙谈福建水师遭到法国军舰突袭奋起反抗的悲壮历史……”

那些被视为“心灵故乡”的福州古厝,不只蕴藏时代记忆,还承载着福州人的乡愁、乡情、乡恋。

如今,福州展开新一轮古厝保护提升工作,致力“焕新”每一座古宅,守护乡愁。作为首善之区,今年来鼓楼区创新古厝资源保护和利用模式,在全国首创“古厝长制”,在全省首创古厝保护宣传平台,留存城市记忆。

执法亮剑 以法护乡愁

“一条中轴街隔开三个坊、七条巷,整体像一本摊开的书,书写着岁月里的流光”,从高处鸟瞰被誉为“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福州三坊七巷,蔚为壮观。这座位于城市中心的“博物馆”,占地40多公顷,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现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建筑有159座。

福州市古厝集团、名城委和鼓楼区博物馆、文化执法大队、南街城管中队等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保护进行执法检查。鼓楼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在三坊七巷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洗银营27号民居藏身其中,马鞍墙、龙舌燕尾屋脊、青瓦雨檐……这座极具福州古民居风格的宅地民居始建于清代,系福州市鼓楼区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多年前,这座古厝被破坏,不过,一场执法行动使其得以“重生”。

2015年11月,福州市鼓楼区文化体育局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中发现,某公司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擅自拆除不可移动文物洗银营27号的入口、天井、大厅、花厅、偏房等结构。

此后,鼓楼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对洗银营巷27号民居被拆事件进行立案调查,并根据相关法律条文对该公司予以人民币30万元的行政处罚,并要求其限期改正,恢复原状。

2017年6月,洗银营27号按照批复设计方案恢复原状。

当前,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古厝由于年代久远、荒废失修,渐渐失去了昔日容颜;与此同时,还出现遗产损毁、破坏、过度商业化等问题,日常巡查和执法工作是保护古厝的重要一环。

在鼓楼,各街镇、社区设立古厝专管员,结合网格化管理,可由网格员兼任,负责社区所辖古厝建筑的日常巡查与信息反馈,报街镇古厝长和区职能部门备案。涉及古厝及文物建筑执法工作,应由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鼓楼大队介入调查,街镇城管部门予以支持配合开展联合执法工作。

与此同时,鼓楼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对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实施挂牌保护,进一步加大文物执法巡查力度,深化文物保护部门联动机制,加大文物管理经费投入,有效推进了当地的文物保护工作。

上下联动 撑起法治“保护伞”

只要一部手机就能开启玩转古厝、保护古厝新模式,今年4月,鼓楼区在福建全省首创古厝保护宣传平台——“鼓楼数字古厝,引入“数字化”元素应用于精细化管理。

福州市古厝集团、名城委和鼓楼区文化执法大队、消防大队等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进行安全巡查。鼓楼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在保护古厝方面,平台特别设置有“文保上报”页面,市民游客可以通过在线上报、电话上报、建议反馈等方式,反映古厝破坏、损坏、移动、修缮、保护等问题。后台有专人进行问题采集,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问题。

不只在线上,今年,鼓楼区组建了福州市首支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鼓楼区辖区内253处未定级别的不可移动文物向社会开放,招募喜欢传统文化又有志于人文古迹、历史建筑保护的集体和个人,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对这些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守护式认领”。

“文物守护认领”模式是鼓楼区文物保护的创新探索。近年来,鼓楼区还加强统筹规划,切实履行依法保护管理职责。鼓楼区政府委托福州市勘测院制作了《鼓楼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的区域分布图》,分发城建相关部门和各街镇,加强文物保护在城区规划、建设中的前置作用。区文物部门每年与各街镇签订文物安全管理责任状,逐级落实管理责任。此外,鼓楼区还将没有明确使用管理单位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点,纳入数字鼓楼网格化管理系统。

制度创新 赋能古厝“活化”

古厝保护,不仅要留住形,更要留住文化精髓,避免“千人一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核心区,鼓楼区分布着300多个未定级以上文物点,古厝占了大部分。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对古厝进行精细化管理?

2020年4月10日,《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团队到鼓楼区调研古厝长制施行情况。鼓楼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在鼓楼区博物馆馆长林声哲看来,近年来,鼓楼不断提升精细程度,以“绣花”功夫开展古厝保护。当前,以“世遗大会”为契机,鼓楼区先后推出四级古厝长制、“鼓楼数字古厝”平台等创新举措。

今年3月,鼓楼在全国首推四级“古厝长制”,四级古厝长包括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的“总古厝长”、由各街镇的主要党政领导担任的“街镇古厝长”、由古厝建筑所在社区领导担任的“社区古厝长”以及责任单位。

“总古厝长”负责领导全区古厝长制的实施、统筹工作,定期对相关部门和街镇古厝长履职情况进行督查;“街镇古厝长”具体负责组织领导属地古厝建筑的保护利用、安全管理以及古厝周边建设的管控;责任单位则具体负责古厝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加强古厝的开放利用和宣传工作。

“古厝长”制度意在通过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完善协同联动、考核评价、文物守护认领机制,以及创新运营模式等,探索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古厝保护利用经验做法。目前,鼓楼区首批34处区级以上古厝保护点挂牌,亮出古厝长身份,对古厝进行全方位保护。

通过“绣花”功夫,如今的古厝日益焕发新生。有评论指出,如今的福州“古厝”不再被视为散落而破旧的遗存,也不再割裂为一个个孤立的文化空间,已成为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维度,验证可持续发展成果的可辨识载体;“古厝”所代表的传统村落、历史街区、名城和风貌区,进一步化作文明的“细胞”。

《“三个如何”的使命必答》系列报道:

法治护航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以法治促善治 打造营商环境“鼓楼样板”

以法治力量“撬动”基层治理

(责编:陈楚楚、陈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