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风沙岛”上绘出地绿海蓝

2020年12月08日08:15  来源:东南网
 
原标题:平潭:“风沙岛”上绘出地绿海蓝

平潭岛位于海坛海峡与台湾海峡之间,常年季风大,植树造林尤其困难。历史上平潭风沙灾害严重,是名副其实的“风沙岛”。如何在“风沙岛”上做好绿色文章?

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时期,平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护好生态环境这一“真宝贝”,绿色已逐渐成为平潭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目前,平潭森林覆盖率达38.7%,与“十二五”末相比增加3个百分点;2018年、2019年先后荣获“省级森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筑牢绿色屏障

平潭君山片区磹水村。放眼长江澳,沿岸绿意盎然,浓密的菌草互相缠绕着,紧抱沙地,在风中摇曳。不远处,风车随风旋转,美丽海景图徐徐展现。

位于西北部的长江澳沙荒风口,是平潭最大的风口,冬季东北季风强劲,海岸前沿易形成飞沙和流动沙丘,对生态影响极大。

“风沙岛”怎样唱响“绿色变奏曲”?

早在20世纪60年代,平潭就开始对长江澳、龙凤头燕下浦、远垱澳、流东、流西五大风口实施沙荒治理。实验区成立以来,通过填平、补齐、加宽、加厚沿海基干林带,拓展造林空间,引进适生造林树种等方式,以绿绘就生态底色。

2018年4月,平潭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推进“平潭滨海菌草生态治理及产业化的开发研究与示范”项目,在平潭长江澳菌草种植示范基地试验种植150多亩菌草,当年成功越冬。2019年,第二期188亩菌草再次在平潭的风口地带扎根。

“针对风口流动沙丘与滩涂盐碱地区的生态特点和技术难题,筛选出适宜滨海风口流沙和滩涂盐碱地生态环境治理的‘巨菌草’‘绿洲1号’等菌草品种,通过大株菌草移栽、育苗移栽、扦插等菌草种植方式,开展生态治理研究和示范,防风效能达到47.99%~91.93%。”实验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局林业管理处处长卓华玲说。

“十三五”期间,平潭全力推进“花化、美化、彩化”建设,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绿色答卷”。目前,全区森林总面积17.62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11.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47.7万立方米;全区共有公园绿地面积1895亩、附属绿地面积784亩、防护绿地面积868亩。

守护蓝色资源

位于环岛路南侧的坛南湾再生水厂一期工程,采用全地埋式即地下建水厂、地上为景观公园的新型污水厂建设模式,以服务周边地区的生活污水,竣工在即。

项目选址初期,平潭山岐澳一侧沙滩曾被列入。2014年6月,平潭明确坛南湾再生水厂规划于环岛南路外侧,范围延伸至山岐澳。

2016年8月,《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获批,发展定位更为明确,生态保护问题引起各界重视。同年10月,坛南湾再生水厂一期工程进入选址论证阶段,质疑声音随之而来:原选址靠近沙滩,将对岸线和旅游景观造成破坏。在最关键的时刻,平潭做出了选择——及时叫停,重新优化选址方案。

平潭海域面积606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08公里,海滨沙滩总长70多公里,拥有丰富的不可替代的垄断性岸线旅游资源。开放开发,如何兼顾生态保护?

“十三五”期间,平潭坚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委托编制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5—2020)、海坛湾国家级海洋公园总体规划(2016—2025年)等,建立海岸带(线)利用总量控制等制度,实现有序开发、集约用海、依法管海。

守好这条红线,平潭动作频频。投入1.3亿元资金改造海岸景观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修复沙滩约1.5公里,改善龙王头滨海环境;投入2亿多元对龙王头以北海岸带沙滩环境进行综合修复;完成流水镇海岸侵蚀及码头沙滩整治项目,加快实施平潭海岛综合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蓝色海湾”整治项目……

如今,平潭已建立7个海洋特别保护区,全区海洋生态红线共划定16个区,面积2033平方公里,近岸海域陆源污染治理有序推进。

(责编:陈楚楚、吴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