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大法学院统筹有序推进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复合型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壁垒式的培养课程体系,难以适应跨学科交叉融合下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的知识性目标;灌输式的培养教学手段,无法满足跨学科交叉融合下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的技能性目标;现有本土化的培养方案设计,未能兼顾跨学科交叉融合下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目标等。
为进一步解决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的痛点难点,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从2011年教育部启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开始,以省级法学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依托省级重大教改课题,紧紧围绕法律到法治转变的实质内涵,开展跨学科交叉融合项目、省级新文科项目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的统筹、有序地一体推进。
该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社会主义法治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法科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课程体系与专业内涵发展、理论实践与现代技术结合、国内与涉外并举等中促进法学教育“文文”“文理”“文工”的跨学科、跨理论、跨实践交叉相融、协同创新,进行资源整合和要素重组,打破学科专业藩篱、弥合理论实践隔膜、汇聚校内校外平台、实现国内涉外协同,纵深服务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提高法学学科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批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基础、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娴熟的法律职业技能、“多学科、多层次、宽口径”的复合型法治人才。
探索一
拓展学科融合专业内涵
推进学科融通走深走实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以思政教育为统领、以问题导向为基础、以师范特色为主题推进学科融通走深走实。
坚持“德法兼修”,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人才培养工作的首位。发挥“南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阵地”的辐射作用,以校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基地(该院校内实践基地)为依托,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全环节。
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在学科建设、学科培养等方面革新理念、升级方法提升学科建设成果表现。面对诸如时下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生态环境、新型平台、教师教育等社会关切,坚持以社会问题导向为培养发展基础,着力抓稳、抓牢法学教育理论实务化、实践化的专业根基,打牢复合型法学教育理论、实践培养基础。以交叉领域、新兴领域为学科融汇基本出发点及落脚点,将“问题”基本面向融通贯彻复合型培养全过程,引导、培养学生多领域、多视角、跨学科的视域能力。
面向近期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领域等的国家战略方向,以“法学+师范”特色为主体,兼具其他跨学科背景,强化学生的法学、教育的双重学科基本实力。结合师范类特色,建成福建省教育政策与法治研究中心,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法律服务、决策咨询、智力支持。积极参与福建省教育系统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程;在我校师范类专业中开设《教育政策与法治》《师德养成和教育法治》等通识性教育课程。中心研究团队完成《教育法治典型案例评析》编写任务,为校园普法提供了案例支撑。并参与福建省地方教育立法等工作,充分展现“师范类+法学”的独有特色,未来还将在这一特色上深入开展相关培养、教学、智库等品牌活动。
另外,兼具其他交叉学科走深走实。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选拔优秀本科生攻读法学硕士,继而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方向进行博士深造(迄今培养20名博士生)。学院还将继续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部、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碳中和研究院、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合作,培养具有法学、教育学、外语学、生态学、经济学、网络信息学等多学科素养的人才。
探索二
虚实相济练实务
学科融合促成果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以国家级虚拟仿真课程为抓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成果运用转化,提升实践教学成效。
以国家级虚拟仿真课题为新发展思路,推进虚拟仿真系列课程和省级虚拟仿真中心的建设,籍此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案件解决,助动复合型学科培养效能得到显著提升,辅助受教育者有效运用法律、物理、化学、外语、经济、教师教育等知识以增强其实务技能。同时,联合央地共建的法学综合实训平台和实务部门的数字化法治实务资源,融合虚实合力,着力构建“智慧”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出校园就可接触真实案件材料、与实务专家交流,为疫情常态化下法学教学提供了全时空便利性。
在学科交叉融合为课程背景下,要以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为价值面向,以加快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为发展契机,以科研项目、学术论坛、社会实践为课程“非标准”培养方式及评价基准:开展学院与法务双链接,吸引学生开展本地、涉外、涉台课题调研、报告撰写工作;举办“民法典下公益诉讼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等高端学术会议,以培养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高素质法治人才;组织师生开展河流环保宣传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师生社会道德责任意识,促进学以致用,丰富教育实践、评价载体,多角度提升法学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