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英雄”秋瑾創中國首份婦女報刊 秋瑾與紹興明道女校師生合影,后排左起第二人為秋瑾。 秋瑾回國后,“制月白色竹布衫一襲,梳辮著革履”。…
《刺殺騎士團長》:最豐厚的村上春樹 說起來我並不是村上春樹忠實的粉絲。他早年的作品,比如《且聽風吟》《挪威的森林》等都錯過了,直到《沒有色彩的多岐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出版。…
《走出前世》:抒寫女性精神生命之流變 閱讀提示 旅美華文女作家顧月華的散文集新作《走出前世》,如同一部自我精神流變的史話。作者將中國經典詩學,化為寫作的靈感,以愛的意識與胸襟,審視人的生命價值之真諦。…
《紅海行動》:記住戰爭,記住溫情 沒有弱智臉譜化的敵人,沒有夸張酷炫的動作特技,沒有畫蛇添足的情感羈絆,《紅海行動》想要人們看到的就是一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真實戰場。雖有悲壯的一刻,但影片對生死的感傷與哀婉並沒有過多著墨,煽情也是點到即止。…
2017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揭曉 2018年2月5日,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全民閱讀活動組織協調辦公室主辦的2017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推薦活動發布會在京舉辦,入選圖書於當天揭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偉大也要有人懂:小目標 大目標 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紅色家書》《朗讀者》《海錯圖筆記》《布羅鎮的郵遞員》等50種圖書入選。 此次推薦活動參與網絡投票的讀者達3200萬人次,入選圖書包括文化類10種,文學類15種,生活與科普類10種,少兒類15種。…
《西游記女兒國》:溫暖的純愛故事 影片將原著中沒有詳盡描述的女兒國軼事,通過編劇以及導演的想象予以補充完整地呈現出來。 既做到了對上一版本的忠實,也打開了一扇嶄新的門。…
女性的覺醒比追夢更動人 在銀幕外,阿米爾·汗才是真正的神秘巨星。而在電影裡,真正的神秘巨星是女主角尹希婭?是她的母親娜吉瑪?或許,都是吧。…
《奇跡男孩》:密密“縫”著育兒經 2017年3月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它叫《奇跡》。2018年1月,這本書再版,改名為《奇跡男孩》,大概是因為根據這本書改編的電影叫了《奇跡男孩》的緣故吧。…
揭秘第75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獲獎名單 女性題材受偏愛 金球獎剛剛頒出!奧斯卡大熱無一缺席,女性題材受偏愛 北京時間今天(1月8日)上午8時,金球獎紅毯正式開啟,確切地說,這是被“黑色“佔據的紅毯——今年金球獎,無論男星女星幾乎全都一身黑色,黑壓壓一片,以表達對好萊塢性侵的抗議。娜塔莉·波特曼在紅毯接受採訪說:“我發現一個女人的力量很小,但當我們團結在一起,力量就很大。…
《春逝》:當愛消逝在春風裡 影片沒有試圖去挽留什麼,也沒有給任何一方冠以道德的偏向,既沒有指責女人的薄情,也沒有指責男人的被動軟弱。導演不想給我們什麼啟發,什麼教化,只是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用114分鐘的美麗畫面與劇情向我們“展現”,讓我們“感觸”。…
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展登陸斯裡蘭卡 中國手繪旗袍、雲南“坡芽歌書”、上海女人巨幅絲綢畫像等一系列聚焦女性題材的藝術作品,27日晚在科倫坡中國文化中心展出。 展覽主辦方之一、中國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陳聖來在開幕式上說,此次藝術巡展意在延續和拓展“絲綢之路”所開創的文明之旅,通過女性對於美的超常洞察力和表現力,以藝術及繪畫的獨特敘事方式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讓世界了解當代中國女性的風姿和神韻。…
修正傳統正義論,引正義之光照耀家庭 蘇珊·穆勒·奧金是美國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她的作品集中在把大多數女性排斥在外的政治思想領域。奧金的《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婦女》被視為政治學領域女性研究的基石,《正義、社會性別與家庭》和《文化多元不利於女性嗎?》是作者享譽盛名的另外兩部著作。…
文人間的交往和高潔友誼 在做書之時有幸獲贈少許名家的簽名本,也結識了很多長期熱衷乃至痴迷於收藏簽名本的書友,但也許因為我隻算一個“實用主義”讀者,對簽名本的了解不過有限的皮毛,對簽名本也始終沒產生出真正的熱情。而陳子善先生的這本《簽名本叢考》讓我大開眼界,沒想到原來簽名本也藏著這麼多有意思的故事、有價值的門道。…
《冷山》:願用此余生,換得與你相遇 真正的愛,不是看在我們彼此劃清界限與范圍后,才去付出的愛﹔而是在漫漫長夜,黑暗如漆的未知中,也能迸發出無限勇氣,去堅信的愛。 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明明是沒有太多交往的兩個人,彼此分開很多年,最近也不會再見,可還是會時不時覺得,兩個人一樣都在懷念對方。…
《忽如歸》:用愛“縫合”家國之痛 馬來西亞華文文學女作家戴小華的“非虛構”長篇新作《忽如歸》,講述的是一個中國台灣家庭,深陷大歷史的皺褶,歷經半個世紀家國離散的漂泊,終於回歸母國故土的回歸史。“忽如歸”的主旨是“歸”,流淌在字裡行間的、形而上的精神文脈是“愛”,是親情之愛,故土之愛,國族之愛,信仰之愛。…
當女性遇到“個人主義” 閱讀提示 安·蘭德是美國客觀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小說《源泉》是其成名作,並因對青年志氣和人的能力大力歌頌,被看作是美國的“青春之歌”。本文作者認為《源泉》充分體現了蘭德的客觀主義哲學中的倫理學觀點,它的主旨是歌頌個人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