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對話代表委員

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大學校長張榮: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  吹響百年“南方之強”再出發新號角

陳歡歡

2021年03月10日18:07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大學校長張榮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受訪者供圖

還有1個月,全國百年高校陣營將迎來“新成員”——廈門大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廈門大學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7項﹔44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4門“金課”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期間,人民網圍繞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百年高校如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等話題,“雲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大學校長張榮。

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政策導向。廈門大學在人才、教師、學科三大方面,有哪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好做法可以分享?

答: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建設一流本科生教育,啟動一流本科行動計劃,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和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開展國際化專業建設計劃。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深化“三打通三融合”綜合改革,貫通碩博研究生培養,構建科學課程體系,開展研究生課程評估,強化博士生中期分流,嚴把學位授予質量關,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學校將進一步優化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並適度超前部署,構建本科階段“探礦”、碩士階段“採礦”、博士階段“煉礦”的人才培養體系,大力培養符合科學前沿發展需要、能夠承擔起未來領軍使命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在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方面,“一人一策”引進學科發展急需的高端人才,新增國家各類高層次人才132人次、國家青年優秀人才80人次。打造內外並軌、文理並重、梯次遞進、能上能下、全程激勵的可持續人才體系,實現主要一級學科青年拔尖人才全覆蓋。健全能進能出、流轉順暢的隊伍建設機制,穩步推進“准聘-長聘”制度改革,支持學院聯聘共享教師資源。持續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完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試點推進團隊考評制度。

在優化學科體系方面,著眼於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同類學科發展狀況,從學科內涵外延去思考,從學科研究范式去變革,在實踐探索中挖掘新方向、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產生新理論,形成新特色,構建新優勢。聚焦基礎學科和冷門學科,樹立“無用之用可為大用”的辯証思維,改善發展環境條件,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力度﹔關注緊缺學科和急需學科,集中提出、科學組織、動態調整,增強學科專業對經濟社會需求的快速響應能力﹔發展賦能學科和中心學科,建立以問題為中心的科研管理模式,以重大項目為紐帶的人才流動機制,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機制。

目前,新增7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總數達18個,在全國高校排名第七。其中,新增1個、共2個進入ESI全球前1‰﹔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各類項目(不含單列學科)立項總數並列全國高校第一。

問:在提升高校的全球影響力方面,廈門大學是怎麼做的?成效如何?

答:我們實施“海峽、海絲、海洋”對外開放戰略,推進國際化進程,提高國際化辦學能力,全面提升學校的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深化與國際高水平大學、頂尖科研機構的實質性學術交流,形成輻射全球的合作網絡。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54所高校建立雙邊合作關系,與51所世界前200名大學開展實質合作。牽頭發起成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已有17個國家和地區的61所高校加盟。

同時,推進國際化高層次人才培養,加大力度支持學生出國(境)交流。推進師資隊伍國際化,具有海外知名大學留學、研究背景的教師數大幅提升,教師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合作的能力顯著增強。

此外,強化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能力,辦好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制定實施《廈門大學漢語國際推廣提升計劃》。

問:您說過“高校應主動融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回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求、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找准發展方向”,您認為高校應該如何在服務國家發展需求中實現高校價值?

答:高校要著眼國家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主動適應國家發展重大戰略、行業產業轉型升級、地區發展與未來人才的重大需求,更加重視大學服務社會需求,推動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成效。做到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不斷提升服務貢獻的質量和能力。要在關鍵之處落子,在重點之處突破,轉段升級,跨越發展,揭榜挂帥,沖鋒陷陣,積極在國際可比大學建設和學科發展方向上形成根本性引領性突破,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以及治國理政新領域、新方向上取得創新性先導性成果。

以廈門大學為例,強化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國家戰略契合度,深化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問題研究,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能力。積極融入國家與地方發展戰略和創新體系建設,深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點圍繞化學、海洋、生物醫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學科領域,加強各類重大平台建設,設立校級重大科技專項,推進研究交叉融合、協同創新。獲批建設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導航與位置服務技術、能源材料科學與技術等一批國家和省部級科技創新平台。打通科研成果轉化鏈條,構建轉移轉化支撐服務體系,提升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給能力。持續推進與國家有關部委、地方政府、大型企業戰略合作,提升服務國家和區域社會經濟的能力。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智能制造、航空航天、電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數據、海洋與生態環境等領域產出一批高顯示度成果,有力支撐國家和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問: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邁入“十四五”,讓百年高校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您有什麼建議?

答:進一步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和技術突破策源地作用,推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融通創新,圍繞國家和福建省重大需求,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高標准,積極參與國家和省市科技創新基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基礎研究加快實現前沿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的重點突破,通過引領科研組織體制機制創新,促進科研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打造新時代科研組織方式改革的“先行區”和“試驗田”,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著力推進成果轉化。全面提升學校整體治理能力與治理水平,實現高校體系與科技體系、產業體系、社會體系有機銜接,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吹響百年“南方之強”再出發的新號角。

(責編:吳舟、鐘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