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台灣,我覺得這邊的硬件已經超過台灣,服務業還有提升空間,台灣青年來泉州就業創業還是有很多機會。”從台灣新北市來泉州市台商投資區德潤產業園參與頤和醫院籌建工作台灣青年陳汎汝說。
泉州共有19個市級以上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其中國家級基地1個,省級基地3個,而來泉就業創業的台灣青年就有1000多名。泉州吸引人之處除了眾所周知的習俗、語言、交通和氣候等有著諸多相似以外,陳汎汝認為,吸引力還源於很多的引才政策,所以來這裡發展機會更多。
婦女專車
陳汎汝所就業的德潤產業園區位於泉州台商投資區張坂鎮,離市區有20多公裡。坐公交到市區長達1小時,打車也要三四十分鐘,由於較偏遠,公交車出行不方便,出租車和網約車還很難約,單程花費就要六七十元錢,所以陳汎汝等台籍女員工索性減少外出。
2019年“三八”婦女節期間,福建省婦聯前來參觀調研,請園區女台胞說說生活中的煩惱。陳汎汝和幾名女員工把位置偏、出行難、有隱患的情況如實反映,福建省婦聯主席徐姍娜便提議專門派輛女性專車,撥出1萬元資金支持,提供周末婦女專車服務。
此后的周末,陳汎汝和幾個小姐妹可以上午11時從園區出發,乘坐婦女專車半小時到市區購物游玩。在喜歡的餐廳吃飯,然后在街上逛逛,晚上七八點鐘,司機再把她們接回去。
圓夢的舞台
2015年11月9日,福建省出台福建省高校台灣全職教師引進資助計劃實施辦法,明確任台灣高校全職正教授1年及以上的,按每人每年12萬元的標准核撥資助經費﹔其他引進教師,按每人每年10萬元的標准核撥資助經費。受益於此項人才引進政策,在泉州師院工作的台籍教師最多達30人,青年台師佔近一半。
“泉州讓我圓了當大學老師夢想”,1989年出生,畢業於美國邁阿密大學,來自台北的謝弦舫博士,從2017年到泉州師院教打擊樂至今已3年。她說,讀音樂留在美國發展幾乎不可能,隻能回台灣找工作,但台灣打擊樂人才很多,到大學當老師實現夢想可能性很小,隻能到培訓中心當音樂老師或中小學管弦樂團老師(編外),收入低,且不穩定,到培訓中心當老師,一小時收費150元人民幣相當泉州本科畢業老師的薪酬,而在泉州副教授每上45分鐘收費300—400元人民幣。大陸對台胞引才優惠政策讓她很心動,經在泉師任教的學長余忠元的引薦,在父母和周圍朋友的支持下,以副教授年薪18萬人民幣(稅前)聘任泉州師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開始了她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如果不是來泉州,我隻能在台灣幼兒園當老師,我要把家安在泉州。”1976年生,來自台南市的李湘凌博士,2016年在莆田學院任教一年,2017年來泉州幼高專任學前教育副教授,有了這個幼高專平台和副教授身份,她參與大陸各種幼兒教育學術研討活動,也認識了許多人,並看到學前教育在泉州市場潛力,隔年她到石獅市閩台優創基地創辦個人工作室,弟弟李毓翔也過來協助管理。2018年4月,先生李宗其博士畢業后也到泉州黎明大學任教。2019年末,李湘在朋友推薦下,在泉州紡織學院(石獅)經管系任教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可兼顧工作室。她說,回台灣沒機會在大學執教,她會留在泉州發展,這裡有她施展才華的舞台。
台灣青年:我為什麼到泉州工作
“多虧石獅朋友的幫忙引薦和宣傳,一開辦就有這麼多生源。” 在泉州市石獅、晉江兩地活躍著一群台灣青年人,他們透過音樂在泉州圓夢。1981年出生的,畢業於澳大利亞阿德來德大學爵士鋼琴演奏碩士台灣青年李國豪就是其中一員,2015年李國豪攜妻子胡士英一起來石獅布拉格琴行工作,在石獅朋友、學生家長們的鼓勵和支持下,2019年他們在石獅市閩台優創基地創辦泉州台北華格納藝術機構開始獨自創業,有著台灣特色活躍和啟發地教學方式,深受家長和學生喜歡。開辦至今已有學員200多名,除了少兒外還有石獅各類學校的音樂老師,他們來進修流行、爵士、古典音樂,他們的到來也幫助華格納藝術機構擴大宣傳。
1991年出生在台北的范庭甄,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2019年來晉江開創聲磊琴行,半年多,就開始籌辦第二家琴行。
“兩層400多平方米,是晉江僑台外事局的工作人員幫我找的。”范庭甄說,創業起步難,從找場地、到注冊辦理各種証件,晉江相關部門都提供了熱情地服務。按照福建省“66條實施意見”及泉州“惠台73條”措施的要求,晉江市台灣青年就業創業中心還主動幫她兌現了租金補貼。開業僅10個月,琴行已招收100多名學員。
不管工作還是生活,晉江人的包容和友愛,讓她感觸頗深。除了為一些機構和少年宮培訓教師,每個周末,范庭甄還會和其他台灣老師到晉江市醫院各個科室進行“律動心靈 音暖醫路”義演,她做公益的同時,以音符引路,在晉江拓展她的朋友圈。
目前,來泉州工作的台灣青年越來越多,他們來泉州工作的理由也各不相同,他們都是有夢想的年青人。而泉州,正努力提供一個可實現夢想的大舞台。(蔣碧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