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始終把創建全國文明村鎮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將精神文明創建作為區域發展的靈魂工程,持續推動精神文明創建工作融入全鎮發展大局,並努力提升為全鎮人民的價值認同和行動自覺,不斷匯聚全鎮力量,共建文明大廈,共享發展成果。
一、千年古鎮積澱文明底蘊
九龍江畔,文圃山下,地處廈門、漳州兩座城市的黃金節點,區域總面積163.7平方公裡,人口30萬(其中外來人口15萬),轄31個村、12個社區和3個農場,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之一,是明朝古月港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福建省重點僑鄉和台胞祖籍地。這裡鐘靈毓秀,古跡遍地,人文積澱深厚,至今仍保留著台胞朝聖地“閩台保生大帝祖廟白礁慈濟宮”、世界最大石梁橋“宋代江東橋”、台灣板橋林家創建的清代歷史名庄“林氏義庄”、中西合璧的古民居建筑東美“曾氏番仔樓”以及中國歷史最早、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民間郵局“天一總局”等5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魅力獨特的白礁王氏家廟、東山新大厝、橋頭紅樹林等7個省級文保單位、16處海上絲綢之路和涉台遺址,經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發現並列入保護名單的文物點達146個,居全國古鎮第一。穿越浩瀚煙雲,厚載精粹的文物點,是文明的活化石,更是百姓汲取營養、扎根抽枝的肥沃土壤。
積澱千年的歷史文化,塑造了一方人民勤勞善良、堅毅果敢的品質,這裡英才輩出。這裡“下南洋”“過台灣”“走世界”歷史悠久,是一部縮小版的台僑史,早在明初就有大批鄉民移台或出洋定居,與海外僑胞、台灣同胞之間有著同根同源,血脈相親的緊密聯系,旅外人數多、貢獻大、社會影響深遠。據調查統計,全鎮有聯系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5萬多人,主要居住於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20個村被列為市重點僑村,是對台交流第一陣地。
作為福建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試點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范鎮和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單位,這裡曾兩次被評為“全國村鎮建設先進鎮”,連獲八屆“省級文明村鎮”,先后被授予“全國重點鎮”“全國千強鎮”“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和“中國鄉鎮之星”等20多個國家級榮譽稱號,於2014年被福建省政府確定為漳州市中心城市副中心。這裡是福建省最早開放的經濟開發區之一,是廈漳同城化橋頭堡,也是福建省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區,轄區現有工業企業1200多家(其中龍頭企業8家,億元企業73家),投資總額超千億元,已形成特殊鋼鐵、汽車汽配、電子家電、食品工業、造紙及紙制品等五大產業,目前重點引進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三個新興產業。這裡還是國內台企發展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被福建省台港澳辦授予“省級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實習實訓基地”,是全國首個“台灣青年創業稅收基地”,有台塑、統一、泰山、燦坤等127家台企入駐,投資總額53.81億美元。2019年全鎮完成GDP353.1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50.7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4.0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02.45億元,財政總收入34.46億元,財政收入總量連續三年位居全市前三。2019年用佔全市1.27%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全市7.4%的GDP、9.7%的財政收入、11.8%的規模工業產值、16.6%的出口和10%的實際利用外資,是漳州市重點發展的四大經濟增長極之一。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排名從2017年第55位、2018年51位到2019年49位次,綜合實力逐年上升。
這,就是蟬聯五屆“全國文明村鎮”的角美鎮,一顆鑲嵌在九龍江畔璀璨的明珠。
二、閩寧模式詮釋文明合作
“先富幫后富”“協調發展”“共享發展”“全面小康”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文明的題中應有之義,角美鎮在經濟文化大發展同時,堅持政治擔當、責任擔當,本著真情實意、真金白銀、真抓實干的“三真”情懷,致力東西對口扶貧協作,為全國脫貧攻堅貢獻了“角美力量”。接力扶貧譜新篇,全面協作開新局。早在1997年4月,閩寧雙方協商共同建設生態移民點,同年7月該移民點命名為“閩寧村”, 2001年12月發展成閩寧鎮。“先富幫后富”“共享發展”“全面小康”都是社會主義文明的應有之義,2014年12月,在閩寧兩省區互助互學對口協作第18次聯席會議上,福建省委主要領導指示:“由福建第一鎮角美鎮結對幫扶寧夏閩寧鎮”,從此,這場“山海結盟”,讓遠隔千裡的兩地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共奏脫貧攻堅協奏曲。2016年10月,按照黨中央精准扶貧新要求,角美鎮與閩寧鎮及下轄各村結對共建,逐漸拓展建立了區、鎮、村三級結對、互幫互助、共同發展的縣區級“3+1”對口合作新模式。
5年多來,角美-閩寧兩地從單向扶貧解困到相互間經濟合作、產業對接,從單一經濟援助到教育、文化、醫療多領域合作,從單純政府行為到政府、企業、社會力量結合對口協作,從基礎設施建設、民生保障、特色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等方面著手,做到幫扶一個、成熟一個、見效一個、帶動一片,實現了從扶貧走向共贏的偉大飛躍。
突出人才幫扶。兩地高度重視幫扶隊伍建設,雙方黨政代表團多次交流互訪,高效對接,互學互促,不斷完善兩地互派干部挂職鍛煉和定期交流機制,由角美鎮、閩寧鎮定期互派1名干部挂職,期限1-2年,現已互派5批次挂職干部﹔閩寧鎮還定期選派鎮村干部到角美鎮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考察學習,目前已派出5批次8名干部。2019年7月,轄區內漳州第五醫院和閩寧鎮衛生院結對,選派3名醫生到閩寧鎮支援。實施鎮村級“3+1”共建模式, 搭建東西協作平台。為強化村級協作力度,從2019年開始,在原有6個結對幫扶村基礎上,再進一步篩選了6個有經濟實力的村加入幫扶行列,形成“2+1”幫扶模式(即角美鎮2個村結對幫扶閩寧鎮1個村),每年向受幫扶的6個村各提供10萬元幫扶資金,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不斷向基層延伸。此外,兩地持續深化企業人才工作隊常駐機制,選派角美龍頭企業專業人才到閩寧鎮企業幫扶,積極探索建立“市場主導、互助互學、各領域交流”的協作機制,切實打通人才幫扶最后一公裡。
突出產業幫扶。著重以產業帶動扶貧“造血”功能,依托轄區雙孢蘑菇產區入圍福建省特殊農業產品優勢區優勢,與閩寧鎮合作成立寧閩合發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發建設雙孢蘑菇工廠化項目,項目總佔地92畝,總建筑面積11500平方米,第一期總投資4500萬元,項目建成后年工廠化養殖銷售雙孢菇2000噸,年加工雙孢菇800噸,正常運營年銷售收入4800萬元,淨利潤801萬元,吸納勞動力65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0戶,勞動用工全部來源於閩寧鎮本地移民群眾。在2018年寧夏成立60周年慶典期間成功產出第一批雙胞蘑菇,受到全國政協主席汪洋等領導的高度贊譽,推動閩寧鎮菌菇產業迅速壯大發展,助力閩寧鎮產業發展實現特色化、規模化。充分發揮對台獨特優勢,協助閩寧鎮赴台開展“文化旅游產業暨特色產品台灣推介周”活動,利用福建各地市舉辦各類貿易洽談會平台,推介推廣閩寧鎮特色農副產品和旅游產品,近5年來,共牽頭閩寧鎮參加各類貿易恰談會、展銷會等50多場次。積極協調各職能部門為閩寧鎮特色產品銷售搭建平台,投資50萬元在轄區龍池廣場商業中心裝修一間150平方米的商場專櫃,按照寧夏風格風貌,打造閩寧特色產品展覽廳,幫助閩寧企業拓寬產品銷售渠道。
突出社會幫扶。角美鎮不斷探索協作新模式,把對口幫扶從基礎的資金援助向社會幫扶延伸,實現扶貧寬領域、全方位推動,形成“政府推動、社會支持”的幫扶格局。投入800多萬元幫助閩寧鎮進行城市規劃設計﹔投入3000萬元援建閩寧鎮角美小學,於2015年10月份竣工投用﹔牽頭向區內各企業及其他愛心人士發出《關於開展“百企扶貧”社會幫扶資金捐贈的倡議書》,舉辦第一屆“百企扶貧”活動,籌集社會資金350萬元用於閩寧鎮教育扶貧、健康扶貧、住房安全保障項目以及全鎮內生動力提升項目﹔2019年發動轄區內各級工會福利部分約48萬元採購閩寧特色農副產品,推動經發國有公司採購30萬元覽翠紅酒及3萬多元大米和枸杞,不斷促進消費扶貧落到實處。今年再次舉辦第二屆“百企扶貧”認捐工作會,近百家愛心企業現場踴躍認捐資金340.5萬元﹔新冠疫情期間,捐助一次性醫用口罩10000隻,支持復工復產,有效激發社會正能量,讓東西扶貧協作更具深遠意義,助力閩寧鎮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經過多年不懈努力,2019年閩寧全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970元,貧困發生率降為0.197%,閩寧鎮已由昔日的“干沙灘”蛻變為今日的“金沙灘”。“幫到點上,扶到根上”,角美鎮努力創造新經驗、貢獻“角美力量”,幫扶成效得到中央省市相關部門高度肯定,“閩寧模式”已成為全國東西扶貧協作的樣本和典范。
三、海濱新城構建文明新風
文明具有鮮明時代性,文明創建既要傳承也要發展,隻有堅持與時俱進,才能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始終保持著對群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角美鎮這座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千年古鎮、海濱新城,乘著新時代文明創建的春風揚帆起航,一路乘風破浪,持續推動“由鎮到城”的華麗蝶變,聚合締造文明的強大力量,城市形象不斷提升,煥發出新的迷人光彩。
聚焦政治引領,撬動文明創建彰顯更高站位。堅持思想引領,全面掀起“大學習”熱潮﹔深入開展“樹典型、立標杆”先鋒指數星級評價系列活動,挖掘 “黨建+”特色品牌,樹立先進典型,榜樣引領風尚。著力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多方位、多層次營造濃厚宣傳氛圍,投入15萬元在全鎮主要公交線路,利用車身、站台廣告欄、燈箱等載體刊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文明 樹新風”等公益廣告,投入130多萬元在主要道路節點樹立大型公益廣告,全鎮每個村居場至少設立2個以上立面宣傳廣告,精神文明宣傳堡壘不斷鞏固。推動精神文明和意識形態一體化建設,把嚴守意識形態領域主陣地貫穿精神文明創建全過程,制定下發《角美鎮關於加強公共領域宣傳載體內容管理工作的通知》,首開鄉鎮級單位與中央媒體《人民網》合作先河,共建“新時代黨建(角美)”專欄,形成高標准高站位宣傳高潮,有效提升角美對外品味形象。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制定下發《角美鎮關於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的實施方案》,加強一村一重點專項整治,在《文明角美》、《角美社區》等新媒體平台、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移風易俗倡議書,在集友公園舉行“移風易俗萬人簽名”現場活動,在萬達廣場舉辦“公筷公勺行動”,在全鎮開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星級文明戶、新時代好青年好少年等評選活動,形成移風易俗良好社會新風尚。涵養公民道德建設,防控新冠疫情“集結號”一吹響,全鎮干部群眾團結一心,從“陌生人”到“結親戚”,從“袖手看”到“動手干”,積極爭當宣傳員、勸導員和值班員,踴躍投身“戰疫”、共克時艱,以實際行動守護這座城市。全面推進“黨建+”模式,將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征地拆遷、產業轉型升級等中心工作相融合,將黨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在全市率先全覆蓋建設村居鄉村振興服務站和村級便民服務室,實行村居鄉村振興聯絡員與便民服務代辦員合署辦公制度,確保群眾辦事“最多走一趟”,打通黨建便民服務基層最后“一公裡”。
厚植鄉風文明,撬動文化傳揚展現更強自信。建設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積極挖掘弘揚本鎮先賢廉政事跡,埔尾村林魁紀念館、家風家訓館作為首批廉政文化教育示范點正式揭牌,漳州市“一鎮一孝廉”文化講堂在埔尾村開講,楊厝村林氏義庄成功舉辦迎國慶書畫藝術展系列活動,全面展示角美鎮深厚歷史人文積澱和“存史資治,教化民眾”的人文精華。打造特色鄉賢文化,投入300多萬元建設角美鄉賢館,投入150萬元重籌建文化綜合服務中心,一村一品、一村一策策劃“生態環境看沙洲、廉政教育看埔尾、紅色文化看南門、愛國主義看錦宅、僑鄉元素看鴻漸、慈善義舉看楊厝、民間信仰看白礁”等主題,積極引導各村居深入挖掘弘揚本土文化,目前全鎮有10個村建設村級鄉賢鄉訓館,打造有特色、有內涵、看一眼就能記住的文化鄉村,全方位擴大在“一帶一路”建設和對台合作中的參與度和影響力。做強做大文物旅游,分批次對“五大國保”周邊環境進行整治提升,加強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和利用、歷史研究和傳承,協助舉辦台商區首屆“文物旅游年”暨全域旅游研討活動,活化利用轄區現有旅游資源,提升旅游產業和推廣文物旅游模式,開創“旅游文物+”品牌﹔與廈門大學歷史系共同開展校地共建之“角美僑鄉田野調查”啟動儀式,通過專家學者站在學術的角度,用專業的視角,權威發聲,重塑角美歷史,挖掘角美文物故事,助力文化底蘊煥發新的光彩。重視對台文化交流,圓滿完成台灣政要王金平回鄉祭祖接待任務,進一步增強台灣同胞對“兩岸一家親”理念和“兩岸同屬一中”原則的認同,得到中央、省、市相關部門高度肯定。提升社會綜合治理水平,推行城鄉社區網格治理“2+N”模式,組建 “鄉村110”巡防隊,有力地維護社會安定穩定。完善調解機制,堅持 “聯片調解”與一村一法律顧問有機結合,調解成功率達100%,做到“小矛盾不出村,大糾紛不出鎮”。推進村居治理智能化、實時化,整合廣電網絡互動雲平台,6個村率先建設智慧鄉村項目,依托大數據新技術,探索新時代鄉村治理新模式。
堅持生態理念,撬動人居環境取得更優水平。多措並舉增顏值,持續推進“一革命四行動”、“三清兩改”等整治舉措,配齊303人的村容村貌保潔隊伍和114輛運輸車輛負責全鎮衛生保障,成立農村衛生督查組,加強對各村環境衛生整治全過程督促、檢查和指導,保証全鎮村容村貌常抓常潔。爭先創優樹標杆,組織各村居干部,開展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振興工作“村村走透透”,著力比成效、看進度、晒亮點,取長補短、互鑒學習,落實責任再加壓,明確目標再出發。以2個省級、6個市級、12個區級鄉村振興試點村為抓手,實行一村一策、一村一品,通過示范引領帶動,開展競賽比拼,力爭做出特色、早見成效,形成可學、可看、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新樣板。標本兼治優環境,以鐵路、廈漳同城大道沿線兩側為重點整治范圍,以線成面、從線到片整體推進房屋整治和平改坡工程。全鎮安排種植40萬株名貴樹木,引導群眾房前屋后種花種菜,拆違復綠,見縫插綠,進一步豐富村庄綠化內涵,農村面貌煥然一新。積極響應“污水處理三年攻堅”計劃,投入10億元實施農村污水收集處理工程,在全鎮范圍內鋪設農村污水收集管道,目前已有三分之二村庄正在施工建設。愛國衛生保健康,常態化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同時,按照人均 元愛國衛生經費保障,動員群眾廣泛參與,注重由“清臟”向“治亂”拓展,在全鎮范圍對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及其他重點區域進行清潔、消毒和通風,有效控制病媒生物密度,累計消殺總面積合約476.28平方公裡,有效防止疫情傳播,截至目前,角美鎮未出現確診病例。
時代因嬗變而前行,文明因細節而綻放。
(作者為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黨委書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