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權威發布

人均純收入翻70多倍!一起聽聽福建“五無”特困鄉“摘帽”故事

2020年07月20日22:48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人民網寧德7月20日電(鐘巧花、陳歡歡)福建有個鄉村。30多年來,從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 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鄉”,變成商鋪雲集、游人如織的“中國鄉村旅游示范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了70余倍,它就是——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

7月20日下午,福建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首次將省級發布平台下沉到鄉村一級,在下黨鄉舉辦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記者見面會,邀請下黨鄉基層一線的6位干部群眾代表與記者朋友以及廣大網友見面,講述擺脫貧困的下黨故事,讓大家找到擺脫貧困的中國密碼。

記者見面會現場。人民網 焦艷攝

下黨有今天,皆因路“通”

分享人:項忠紅 下黨鄉黨委書記

項忠紅是下黨鄉黨委書記,她對下黨鄉的變化看在眼裡。

項忠紅介紹,下黨是寧德最遲設鄉的鄉鎮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的“五無”特困鄉,那時的下黨是“貧困”代名詞,最顯著的標志是當時沒有一寸公路,群眾生產生活全靠肩挑背馱,甚至怕把豬養太肥了抬不出去賣,年輕人紛紛奔走他鄉謀出路。

項忠紅說,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三進下黨,訪貧問苦,現場辦公,協調解決下黨的公路、水電建設等,希望下黨在脫貧發展中更新觀念、拓展思路。

下黨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堅定地走出了一條屬於下黨的發展之路。如今下黨開通了5條通鄉公路,省道S207線壽寧下黨至尤溪段公路有望於今年國慶期間通車。

路通了,產業活了,游客來了。

2015年初,下黨搶抓機遇,注冊“下鄉的味道”品牌,植入消費扶貧理念,開創了全國第一個扶貧“定制茶園”,利用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安裝可視化終端解決了從茶園到茶杯消費盲區的問題,向全國募集愛心茶園主。

這幾年,下黨深化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把全鄉的茶農都納入合作社管理,一方面保証了茶葉品質,另一方面保証茶農可享受高於市場價20%的茶青溢價補助、參與公司年終利潤分紅。

令項忠紅倍感驕傲的是,今年除了春茶聯合社累計向農戶發放春季溢價補助款61.6萬元外,下黨“定制茶園”扶貧模式入選國務院扶貧辦向全國推廣的12則精准扶貧案例﹔“下鄉的味道”項目先后入選“2018年網絡扶貧優秀案例”“第二屆中國優秀扶貧案例”。

項忠紅介紹,近些年,下黨整合自身旅游資源,著力發展鄉村旅游,這裡有習近平總書記“三進下黨”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有國保單位貫木拱廊橋單拱跨度世界最大的鸞峰橋,還有“百口同堂、五代同居”的優良家風、“功在家國”的愛國情懷......下黨綠水青山、人文歷史開始顯現旅游價值,僅2019年到下黨游客就達18萬人次以上。

游客的到來催生了一批農家樂、民宿和旅游業態的發展,很多年輕人返鄉發展,也吸引了一些有識之士到下黨創業。下黨現有民宿20多座200多個床位、農家樂9家可同時接待1200多人。

2018年下黨“摘帽”了。目前,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117戶508人全部脫貧﹔2019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4777元,是1989年的70多倍。當家門口的道路越來越寬,產業越來越多元,收入越來越高,下黨的鄉親們不時會發出感慨“現在是修大路致大富的好時代”!

下黨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分享人:劉明華 下黨鄉退休干部

劉明華,是下黨鄉原黨委副書記,與下黨結識至今已經33年。今天,他分享了3個時間節點故事,帶領大家感受“滴水石穿”的變化。

1989年,下黨迎來蝶變

1987年10月,劉明華被當時壽寧縣委選派到下黨村開展建鄉前期籌備工作。“當時我對下黨的第一印象並不好:人畜混居,村裡通往外界沒有公路,百姓生產、生活全靠肩挑背馱。沒有電燈,百姓家裡用火篾、油盞照明。人均年純收入不到200元。”

劉明華說,當時壽寧縣城到下黨,需要坐車到下黨隔壁的平溪,然后從平溪的上屏峰村徒步爬數座山頭,走過約15公裡、花費約3個多小時,才能到下黨。

偏僻、貧窮的下黨從1989年開始迎來蝶變。

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同志乘車近3個小時、步行2個多小時,冒著酷暑到下黨鄉訪貧問苦,幫助解決發展難題。

“要致富先修路”,這是當年下黨最迫切解決的第一件大事。寧德地委支持下黨鄉建設資金72萬元,其中32萬元用於公路建設、40萬元用於建設電站,以解決無公路、無電問題。

當時下黨鄉親既激動又興奮,紛紛感慨“下黨有希望了,有錢什麼事情都好辦”。1989年7月26日、1996年8月7日,習近平同志又兩次來到下黨,協調解決下黨建設發展難題。

劉華明說,“三進下黨”,體現的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於脫貧工作始終如一的關注重視,對於百姓生活的深深挂念。這是下黨鄉親最大的福祉。

2000年,下黨陸續開始涌現一批又一批的致富能人。

楊尚標是其中的典型人物。2000年,楊尚標種植茶葉、水果等經濟作物,建起茶葉加工廠,年純收入11多萬元,當上了村主任,帶領村民奔向脫貧致富之路。

那年以后,下黨鄉親們除了種植茶葉、水果等經濟作物,還有的鄉親外出開起超市、辦起工廠等,不斷擴寬致富門路。可以說,那時在下黨,有了“產業”的概念,為后續下黨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8年,下黨脫貧“摘帽”了,“我們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封信”。

“去年7月,懷著感恩之心,我們幾個鄉親合計,要給習近平總書記寫封信,向他報告下黨脫貧的喜訊。”

劉明華說,沒想到,信寄出去后,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回信了。他祝賀下黨鄉實現了脫貧,希望鄉親們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堅定信心、埋頭苦干、久久為功,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積極建設美好家園,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下黨的變化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立制”“扶智”“扶志”脫窮帽

分享人:吳通華 壽寧縣委報道組負責人

吳通華,是生在下黨、長在下黨的一名新聞工作者,今天,他分享了3個關鍵詞故事。

第一個,是“立制”。

吳通華講了一位駐村干部的故事。

2004年,吳通華到下黨鄉上黨村採訪,一位駐村干部的話讓他深受觸動:“我終究是要走的,但留下什麼東西呢,當然最好的就是制度。”

這位干部用行動做了証明。駐村后,他狠抓黨支部堡壘建設,加強村兩委領導班子的自身建設,推進村務管理制度化、民主化和規范化,還建立並健全村兩委議事制度、財務制度和工作制度,大事集體研究,改變以前“村官不理舊賬”的做法。

三年之后,上黨村水泥路通了,村變美了,人變勤了,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也帶動了下黨鄉的其他村落進行制度建設。

第二個,是“扶智”。

扶貧必扶智,扶智是拔窮根前必須要邁過的一道坎。

早些年,吳通華在下黨目睹了這樣的一幕:一些偏遠山村群眾生病了,家人沒有送他上醫院,而是請所謂的“法師”到家裡來“驅魔”,錢財花光了,人也病死了。這些愚昧、迷信的做法讓原本貧困的家庭、村庄雪上加霜。

近年來,吳通華注意到,當地黨委政府把扶智和治愚擺在工作的重要議程,狠抓教育事業,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師資金隊伍力量,每年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普及鄉村圖書室、舉辦“鄉村課堂”、電商培訓等多種方式,幫助貧困群眾破除各種陋習、轉變思想觀念、彌補智力短缺的問題。

此外,在壽寧縣開展“千名干部走千家訪萬人”活動中,挂鉤結對幫扶干部不僅送去扶持資金,還通過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貧困群眾樹立擺脫貧困的信心和勇氣。

第三個,是“扶志”。

因為“扶志”,下黨更多村民摸到了致富門路。

在下黨鄉楊溪頭村,農民羅興堂早年困守幾畝農田和茶園,收入很少,一家人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他向農信社申請一張5萬元的精准扶貧卡,種植了20畝錐栗,15多畝金觀音、金牡丹等新品種茶葉。3年后,羅興堂的收入與以前大不相同,茶葉從原來的每公斤隻賣2至4元到每公斤賣到20元至40元,比原來的多出十幾倍,終於摘掉了貧困“帽子”。

在下黨困難群眾中,“等”“靠”“要”的思想已成為過去,奮斗、創業成了主旋律,一步一個腳印走出脫貧路。

(責編:林東曉、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