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福建”是數字中國戰略的思想源頭和實踐起點。多年來,全省干部群眾不斷深入實施“數字福建”建設戰略。如今,福建已成為國家電子政務綜合試點省、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試點省,信息化綜合指數、數字政府服務能力、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均居全國前茅。
電子政務,辦事越來越方便
打開閩政通App八閩健康碼,點擊“我的行程記錄”,填寫手機號並獲取驗証碼,即可輕鬆獲取本人過去14天的行程軌跡,方便查詢、証明相關防疫健康狀況。
為解決疫情防控的識別難、准入難等問題,今年2月,福建省研發生成並上線全國首個省級健康碼——八閩健康碼,並不斷優化提升便民服務功能,有效打通復工復產復學操作鏈。目前,在線制碼超過2910萬,亮碼超過1.94億次。
“下一步,八閩健康碼將全面拓展在醫療健康領域應用,實現一部手機全省就醫。”省數字辦負責人表示。
自2017年以來,福建建設了全省政務服務App統一平台(閩政通App),推進全省“馬上就辦”移動便民服務,不斷優化辦事創業和營商環境。
目前,閩政通App已接入全省行政審批、公共服務事項超過22萬項,整合便民服務事項25類累計超過900項。初步建成開放式架構,完成九市一區政務服務小程序入駐。在八閩健康碼的帶動下,閩政通App注冊用戶數已突破2900萬,累計服務完成次數超過5.4億次,成為國內用戶活躍度、便民應用使用率均排行前列的省級移動政務服務平台。
一張藍圖干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20年來,福建始終以信息利民、信息惠民為目標,不斷健全完善電子政務應用體系,持續探索拓展信息化服務民生的新途徑。
行政審批“一張網”。全省依申請的行政許可、行政確認等6類行政權力事項以及公共服務事項全部入駐省網辦大廳,共入駐省市縣鄉村五級依申請事項23萬項,其中97%以上事項可網上辦理。
“一號通認”“一碼通行”。建設省級統一身份認証平台——福建省社會用戶實名認証授權平台,具備企業和個人實名認証能力﹔完成與國家政務服務平台以及省內超過200個政務服務平台(業務系統)身份認証對接,避免用戶多處注冊、重復登錄,“一次注冊,全網通用,一次登錄,全網漫游”,實現全省“一號通認”。完成與公安部eID(公民網絡電子身份標識)對接,可生成居民身份証碼﹔與福建省醫療保障局對接,生成醫保電子憑証,用於醫院看病、藥店購藥等場景,在全省“一碼通行”。
數字經濟,成為發展新引擎
省數字經濟重點建設項目、福州濱海新城的網龍數字教育小鎮,一艘以鄭和寶船為設計靈感的巨型建筑拔地而起。作為全國首個數字教育行業會展中心,預計9月全面啟用,初期將引入數字經濟孵化展、數字藝術展、數字音樂節等展會活動,為全球數字教育行業的交流與合作提供良好平台。
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網龍率先在國內打造“互聯網+教育”特色小鎮,布局數字教育“走出去”。目前,海西動漫創意之都、福州軟件職業技術學院一期已投入使用,中國教育大數據應用研究院、海絲數字教育內容研發中心相繼成立﹔網龍的教育業務已覆蓋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惠及超1億用戶。根據規劃,2025年數字小鎮核心區打造完成后,將孵化100至200家數字教育企業和項目,年均產值超120億元。
以互聯網游戲起家的網龍,已形成游戲及在線教育雙輪驅動增長態勢,2019年收益及利潤雙創歷史新高。“我們有信心在福建這個數字中國建設重要思想的孕育地、發源地,發揮‘數字福建’的創新優勢、產業優勢、開放優勢,聯合更多本土企業,讓福州成為全球最大的數字教育內容生產基地。”網龍首席執行官熊立博士表示。
網龍,正是“數字福建”建設的眾多參與者和受益者之一。
近年來,福建省深入實施數字經濟領跑行動,把數字經濟作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一號工程”,積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
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快速成長。全省13家電子信息制造企業銷售收入超百億元,7家企業入選中國互聯網企業百強,5家企業入圍中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百強,4家企業入圍中國軟件業務營收百強,8家企業入選國家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項目。
2019年,福建省數字經濟增加值達1.7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0.3%,佔全省GDP比重達40.7%。數字經濟已成為福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目前,福建省數字經濟領域已涌現3家“獨角獸”企業、14家未來“獨角獸”企業、72家“瞪羚”企業,這些后起之秀成長速度快、經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正成為領跑全省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大數據發力,打造“最強大腦”
點擊福建生態雲平台上的固廢監管,全省94家定點醫院、19家持証醫療廢物(應急)處置單位每日的醫療廢物收集和處置情況一目了然。“通過查看每日台賬數據,以及視頻監控錄像,可以及時發現定點醫院是否做到醫療廢物日產日清,了解到每個批次醫療廢物的進廠時間及處置時間,處置單位是否做到日收日清,實現了數據的全程可追溯。”省生態環境信息中心主任柯瑞榮說。
醫療廢棄物處理不當容易導致病毒“二次傳播”,特別是基層醫療機構數量多、分布廣、規模小,醫療廢物處置成本高、監管難度大。疫情期間,福建利用生態雲平台,創新“互聯網+醫療廢物監管”模式,確保全省每日的醫療廢物得到及時有效安全的收集、轉運、處理、處置,牢牢守住了“第二道防線”。
作為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始終注重生態文明與“數字福建”的融合發展,2001年著手構建環境信息化體系,2013年建設環保數據資源中心,2015年啟動福建省生態雲(生態環境大數據)平台設計,2018年5月在全國率先建成覆蓋全省的生態環境大數據雲平台。按照“大平台、大整合、高共享”的集約化建設思路,生態雲平台依托省政務雲平台和生態環境監測物聯網“兩個支撐”,重點打造了全省生態環境數據資源中心、全省生態環境大數據管理應用平台和監測、監管、服務三大應用體系,為實現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最強大腦”。
堅持全省“一盤棋”理念,2003年福建省開始建設政務數據共享工程,2012年建成全國最早的省級電子政務雲平台,2015年啟動實施省級政務數據整合匯聚與共享應用工程,在全國率先實現所有省直部門政務數據統建共享、匯聚應用。
全面建成的省、市兩級政務數據匯聚共享平台,匯聚69個省級單位近70億條數據記錄和文件,日均在線提供查詢(核驗)60萬次,提供數據批量交換1400萬次,有力支持“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生成電子証照900多類1億多張,發布了281類不得要求群眾重復提交的高頻使用証照清單。去年初建成的福建省公共信息資源統一開放平台,梳理匯聚並開放37個領域的700類政務數據,總開放數據量超過7億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