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

在新征程上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

記者 蔣升陽 顏 珂 鐘自煒 劉曉宇

2020年09月11日08: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7年9月3日,在出席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的廈門已經發展成一座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新經濟新產業快速發展,貿易投資並駕齊驅,海運、陸運、空運通達五洲。今天的廈門也是一座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高度評價,既是肯定褒獎和有力鞭策,更是對廈門新時代發展目標定位的形象描繪和清晰擘畫,為廈門履行新時代經濟特區使命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寄予更高期許。”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胡昌升表示。

經濟發展高素質

看似普通的視頻會議設備,通話音質可達“CD級”,不論收音或是降噪,都有著精密算法的支撐——走進廈門億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新技術新產品讓人大開眼界。

成立於2001年的億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SIP話機市場佔有率全球第一,今年以來視頻會議系統迎來爆發式增長,銷售額是去年同期的1.8倍。“億聯快速發展,靠的是多年專注通信領域的不斷創新。”副總經理張惠榮介紹,公司研發人員佔員工人數六成以上,每年研發投入佔銷售額的比重超過8%。

億聯所在的廈門火炬高新區,集聚8000多家企業,其中900多家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已開發園區僅佔廈門國土面積2%,卻貢獻了全市43%的工業產值,工業用地每平方公裡產出達195億元。

廈門火炬高新區的鮮明特色,折射出廈門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

總面積1700平方公裡,常住人口不到500萬人——相比全國其他副省級城市,廈門“塊頭”不大。“從資源稟賦上看,廈門的空間規模和人口規模都不具有比較優勢。”在廈門市發改委主任張志紅看來,緊盯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是廈門的必然選擇。

電子、機械、輕工、化工,曾是廈門的支柱產業。廈門有取有舍,主動放棄粗放型產業,以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主攻12條產業鏈群,補鏈強鏈延鏈,在轉型發展中重塑產業格局。

“唯有全力抓招商促發展,才能在新征程中激發新動能、跑出發展新速度、拼出發展新格局。”去年4月,廈門招商大會上,胡昌升對外宣示高質量發展加速跑的決心。

今年5月15日,神州數碼旗下神州鯤泰廈門生產基地落成投產。百億級產值體量的項目,30天內完成選址,3個月內投產。神州信創集團業務發展部總經理梁旭感慨:“沒有廈門各級領導干部抓招商的精氣神和高效率,跑不出這樣的‘廈門速度’。”去年6月以來,廈門累計簽約落地項目3395個,總投資7748.7億元。

對外,加力招商引資擴增量﹔對內,緊盯高技術、高成長、高附加值企業優存量。廈門推出21條扶持措施,建立企業培育庫,推動高技術、高成長、高附加值企業倍增發展。去年,廈門淨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02家,總數達1928家,佔福建全省的40%。

去年,廈門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9%,人均GDP首次突破2萬美元﹔今年上半年,雖受疫情沖擊,外貿依存度高的廈門,經濟運行仍好於全國、福建全省平均水平。

城市面貌高顏值

走近廈門筼筜湖,正遇漲潮時。納潮閘打開,湖水流淌,魚兒逆流而上,白鷺飛來,湖面懸停,俯沖捕食。守候多時的彭志偉連按快門抓拍,“白鷺懸停捕食,是廈門特色風景。”

彭志偉在筼筜湖旁拍鳥近30年,見証著這片水域的變遷。

上世紀70年代筑堤圍湖,周邊污水直排,筼筜湖水質急劇惡化,魚蝦幾近絕跡。“湖邊走過,衣服都能沾上臭味。”彭志偉回憶。

1988年3月,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專題會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20字方針,拉開了筼筜湖綜合治理序幕。

立法管護,截污清淤,引水導流,岸邊造景——30多年來,廈門先后開展四期大規模治理,投入資金約11.3億元。如今,在筼筜湖畔行走,水清岸綠,處處皆景。

筼筜湖的蝶變,是探尋廈門高顏值“密碼”的一扇窗。

廈門的生態自覺,早於國內許多城市。

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領導制定了《1985—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這個發展戰略設置“廈門市城鎮體系與生態環境問題”專章。此后歷屆廈門市委和市政府接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從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到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從優化空間布局,到筑牢生態屏障,鷺島兒女精心呵護身邊每一片綠色。今年元旦,全長23公裡的廈門山海健康步道正式開放,步道依山就勢,臨海親水,徜徉其上,如入畫中。

“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走進廈門,對這句話,感受格外深切。一組數據可作注腳:去年,廈門空氣優良率和空氣質量綜合指數位居全國重點城市第五和第四﹔森林覆蓋率41.6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3.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6平方米,均居15個副省級城市前列。

廈門之美,內外兼修。3年前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鼓浪嶼,拂去歷史塵埃,再現“萬國建筑博物館”風情。原匯豐銀行公館內,鼓浪嶼管委會文保處處長陳輝杰從手機裡翻出老照片,對比老宅模樣,“借著申遺契機,我們一共梳理出53個鼓浪嶼核心歷史文化要素,歷史建筑力求風貌還原,修舊如舊。”

高顏值的底色,靠人繪就。連續5屆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垃圾分類評分8個季度排名全國第一,“文明廈門”已成金字招牌。眼下廈門人又在擦亮“愛心廈門”新名片。火車站南廣場愛心驛站,志願服務365天不打烊。志願者王世偉說:“服務廈門,就是服務我們的家。”

改革開放排頭兵

手指口岸聯檢大廳,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黃勁鬆告訴記者,“現在報關排隊的人少多了,都在網上操作了。”

從最初跑多部門多窗口,到一次申報、一次辦結,再到如今隻需數據“跑路”,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迭代演進,企業通關愈發便利。截至2019年12月,進口通關時間相比2017年壓縮68.1%,出口通關時間壓縮84.3%。

廈門自貿片區,今年正好5周歲。從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到商事登記“一照一碼”改革,從率先推行“信用三公示”,到設立國際商事仲裁院——5年多來,這裡累計推出426項創新舉措,共有30項廈門經驗獲全國推廣。

“廈門自貿片區,就是廈門改革開放的先行區、示范區。”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常務副主任熊衍良說。

示范區先行,引領廈門全面深化改革多點突破,大步向縱深推進。

聚焦難點,突破利益藩籬。國土空間規劃,廈門率先破局“多規合一”。以前部門各有各的圖,如今一張藍圖一起畫,工程項目“一窗受理、集成審批”。

緊盯重點,優化營商環境。早在2015年,廈門就啟動了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對標世界一流、國內最優,每年梳理一批任務清單。2018年,國家發改委開展全國城市營商環境試評價,廈門位居第二。“參照國家營商環境評價體系,我們如今不僅看總體,還要比單項,逐項都要爭先進位。”張志紅說。

加強制度創新,廈門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廈門跨境電商產業園去年啟用的平台新大樓,使用飽和度已超九成,平台累計注冊企業已超600家。“跨境電商企業所需的全流程服務,這裡都有。”廈門象嶼跨境電商公司有關負責人說。

今年上半年,廈門口岸跨境電商及郵快件進出口1464.5萬件,逆勢增長49.6%,貨值16億元,同比增長500多倍,其中94%為出口。

去年,廈門舉辦了236場展覽,吸引境外展客商超過11萬人,以旅游會展為代表的服務貿易總額達近千億﹔1322家外資企業落戶廈門。今年1至7月,廈門實際使用外資增長37.9%。

如今的廈門,已經成為我國國際交通的重要樞紐、國際資本的重要聚集地、國際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1日 第 04 版)

(責編:陳楚楚、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