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創新中的茶餅花
美人式餅花
日前,福鼎一家茶企推出了一款名為“回味”的白茶餅,包裝上重新啟用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福鼎餅花的裝飾風格,讓傳統技藝化作時代新意。借助古色古香的餅花,這款茶產品一經推出便以典雅清新的形象吸引了人們的眼球。隨著它的熱賣,獨秀一隅的福鼎餅花技藝也再度進入公眾視線,尋覓今后傳承創新的契機。
特色鮮活>>>
寓意吉祥 暗示規格
據介紹,福鼎餅花起源於清代,是當地民間藝人獨創的一種專門貼於月餅包裝上的裝飾畫,屬於民間版畫類。2005年,福鼎餅花制作工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4歲的馬樹霞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吃月餅、貼餅花、斗餅花,是馬樹霞孩提時的快樂記憶。“那時一過八月初一,小孩就開始期盼月餅了。”馬樹霞回憶說,按福鼎的風俗,舅舅要給外甥送月餅,收到月餅后,孩子們就會拿著月餅斗餅花,比比誰的餅花大、誰的圖案好看。
據專家考証,福鼎餅花大約在清乾隆年間以“百子花”的創作為開端。這種“百子花”以紅、白、綠三種色紙剪成,多為兒童形象,畫幅較小,每個月餅隻貼一個人物。畫上的兒童有的騎在鯉魚上,寓意鯉魚跳龍門﹔有的坐在大西瓜上,寓意農村物阜年豐﹔有的手提銀元吉祥結,寓意招財進寶。由於“百子花”形式內容貼近生活,很受百姓歡迎,逐漸流行到鄰縣。
馬樹霞介紹,經過幾代人的發展,福鼎餅花逐漸形成內容以戲文為主的特色,多為畫師看戲之后創作,主要有美人式、八景式、八寶式、八果式、團式、斗方式等,特別是美人式在全國的年畫中都很少見。餅花畫面色彩濃艷,以紅、黃、綠、桃紅等色為主。民國初年,福鼎各餅花作坊擁有100多塊餅花版,如今存世40多塊,藏於福鼎市博物館。從這些餅花圖案上,人們可以一瞥當年的社會生活風貌,福建省藝術研究院(原福建省戲曲研究所)還將餅花作為古戲單來研究。
除了美觀,福鼎餅花最精妙的一點是,圖上的人數即暗中標示了月餅的重量。1個人即為4兩月餅(舊時1斤為16兩,記者注),2個人為半斤月餅,圖案上最多畫有16人,月餅則為4斤。在馬樹霞收藏的30多種餅花中,最為繁復精美的是《八錘大鬧朱仙鎮》。
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吳啟瑤曾對福建三大民間木刻年畫產地作過這樣的結論:“漳州、泉州、福鼎民間木刻年畫,最具特色的是福鼎餅花。”著名民間木版年畫收藏家王樹村也曾對福鼎餅花中的美人式餅花發出這樣的贊嘆:“這種畫美人與武打戲出於一紙,是福建福鼎年畫中別具一格的形式,為其他各地年畫罕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