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鍛造教育家型校長:讓教育思想的萌芽能夠真正開花結果

2020年10月30日15:48  來源:東南網
 

辦學思想是校長教育生涯一項最重要的工作。學生的成長需要學校的遠見和老師的力量。教育方向對於孩子成長實現夢想影響是決定性的。激發學生動力和不斷探索,這是學校和教育工作者特別重要的努力方向。超越分數層面,讓學生得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把教育當作農業,用精耕細作去迎接收獲,喚醒學生的生命成長。促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發展,“愛讓成長看得見、愛讓優秀看得見”。校情的不同和生源的差異讓教育需要適切,打通學生的成才通道,讓每位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讓學生學有所成,才是一所學校一位校長需要思考和關注的問題。學校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

中學名校長培養人選學習共同體活動,校長們走進惠安惠南中學共研教學。

校長是教育和學校發展的導引人,有什麼樣的校長就有什麼樣的學校。新時代,福建省各中小學校長如何在尊重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回歸教育本質,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完成學校“內涵發展、質量提升”?一個月以來,福建教育學院主辦的“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學名校長培養人選辦學思想報告會”,全省數百位名校長和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圍繞“回歸·超越”主題,聚首分享辦學思想,暢談教育理解,展望未來教育發展,探討如何充分發揮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學名校長培養人選的輻射引領示范作用,回歸教育本質,因材施教實現教學超越。

“四場思想報告會,是3年培養收官階段檢驗成效的集中展示。更重要的是,校長們在交流與碰撞之間,分享辦學成果,示范輻射,引領更多校長主動探尋教育的本質。”福建教育學院黨委書記郭春芳說,校長們的成長不僅在辦學成績上,更是精神上的成長,對教育和辦學治校的理解更加深刻、思想更加成熟、方向更加明確。

教育 為留住孩子最寶貴的興趣和寶貴的好奇心

“學生就像是河中的流水,是不斷變化的。若強行去做判斷、因材施教,則會陷入刻舟求劍的困境……”對於長久以來大眾所熟知的“因材施教”觀點,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盧曉東帶來了不同的反向思考。他以《超越因材施教——教學原則與教學組織模式探討》的主題分享,帶來新的教學原則,即“懸擱判斷”——更多關注孩子的思維能力、學習方法,盡量留住孩子最寶貴的興趣和同樣寶貴的好奇心。

“人一生的發展難以預知,這是教學和教育的起點﹔激發學生的動力和不斷的探索,這是學校和教育工作者特別重要的努力方向。”盧曉東說。

面對校情差別,來自省內各個中學的校長,也對教育的本質和怎麼做教育,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對於我們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要做完整的教育,超越分數層面,讓學生得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的發展﹔其次要如葉聖陶先生說的那樣,把教育當作農業,用精耕細作去迎接收獲。這樣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喚醒學生的生命成長。”來自山區的周寧一中校長張徐生說,教育的本然,是生命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校長、教師和家長身上流出來的平和寧靜。

20世紀80年代科班出身的張徐生,從福建師范大學畢業后便一頭扎進茫茫大山裡,努力成為每一個學生的擺渡者。從教33年來,他深刻感受到,讀書改變命運對山區孩子的重要性,而教育方向對於孩子成長實現夢想的影響更是決定性的。

課程是生命成長的跑道,為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多元化、適性化的發展,周寧一中基於校情和學生未來發展需要開發開設了系列校本課程,包括興趣體驗、學科拓展、綜合實踐、主題教育和特色課程五個板塊。每天20分鐘的“習字時光、每日一練”是學校特色課程,以書法書寫人生,注重學科融合,以書法特色開展教育活動,養成好態度、好習慣、好素養,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文基礎。

福州三中校長陳煒則帶來了“培養一個完整的人”的相關思考。“培養一個完整的人就是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人人都有好的發展,人人都有不同發展。”陳煒說,一個完整的人具體體現為“眼中有光、臉上有笑、心中有愛、肚中有貨、腿上有力、腳有方向”,眼中有光即有理想信念、臉上有笑即有健康身心、心中有愛即有責任擔當、肚中有貨即豐富學養、腿上有力即堅定篤行、腳有方向即愛黨愛國。

這位從教30年的老教育人,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知名高中的校長,在他擔任福州八中校長期間提出“為學生插上一對體育藝術的翅膀、培育一顆社會公德之心、開發一門與潛能匹配的課程”的學生成才成人之路,促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發展,“愛讓成長看得見、愛讓優秀看得見”。

“培養一個完整的人”的辦學理念也得到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培訓部副主任陶然老師的認可。“所謂‘完整’,並非僅僅是某一項技能非常強,而是挖掘學生全部的品質,把他好的品質挖掘出來,幫助他共同成長,使這個學生能夠達到一個和諧的發展。”陶然說,這樣一個“完整”的理念,用到實際教學當中,對於學生的成長發展非常重要的。

教育 讓學生與生俱來的擅長得以發現激勵增長

在校長們與專家學者的互動沙龍上,全國新教育實驗年度十佳智慧校長、尤溪七中校長陳利燈的見解引起關注共鳴。“‘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要回歸長善,這是我對教育的理解。長善教育的界定是能讓每一個學生與生俱來的擅長得以發現、激勵和增長,是必須堅守的底線和基礎。”陳利燈說,學生向上向善成長,最重要的是師德和教師的專業發展。

2011年到任尤溪七中校長的陳利燈給老師提出一個口號:“堅持成長,拒絕成熟。”2013年先后開啟了第一屆“班主任節”和第一屆“教師專業成長月”,搭建教師專業成長的展示平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每年5月份舉辦“班主任節”,每一屆都有鮮明的主題和與班主任工作有關的師生活動和家長活動,其中班主任專業展示項目有“締造完美教室敘事”“特殊生轉化案例”“主題班會設計與展示”等,每個專業展示項目評出一、二、三等獎,在此基礎上,綜合專業展示及平時班級考評兩項成績評出十佳班主任。評選結束,舉辦頒獎晚會,所有獲得專項獎班主任、十佳班主任、卓越家長登上舞台領獎,並將他們的大幅照片和獲獎感言張貼於校園。優秀作品匯編成冊取名《成長有道——班主任可以這樣成長》。

每年舉辦“教師專業成長月”,內容包括:學情分析報告、讀書心得、示范課、評課稿、個人風採展示等,與班主任節一樣,分別評出單項獎和綜合獎十佳,開設評選頒獎晚會,所有獲獎老師登上舞台領獎,他們的大幅照片和獲獎感言也被制作懸挂在校園內。同樣,優秀作品匯編成冊取名《成長有道——教師可以這樣成長》。

學生教師“同讀一本書”,“師生共寫隨筆”。從校長做起,8年來,班子和學校所有老師帶頭寫博客,每月上傳一篇原創,讀書心得、教學案例、教育敘事等。尤溪七中因此榮獲“全國新教育實驗優秀實驗學校”稱號。八年級學生林芝同學進入全國讀書少年35強。

“學生的成長需要學校的遠見和老師的力量。”陳利燈說,辦學思想是校長教育生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是教育的指路明燈,需要開拓思維,連通多維教育智慧,為學校教育工作指明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向。

在這方面,安溪縣沼濤中學校長林添才的“適切教育”也給現場帶來一抹不一樣的色彩,讓同行們耳目一新。“適合就是最好的教育,並且還要在前面加上兩個字:精准。我們學校在教學中踐行適合+貼切的辦學思想,也就是我今天講的‘適切教育’。”林添才將自己的教育理念緩緩道來,講述他“適切教育”背后理念形成的故事。

2012年,林添才剛剛來到沼濤中學。這一年高考,沼濤中學僅有2人本科上線。在后來的調研和思考中,林添才發現了學校和學生的亮點——美術。他開始引導老師從學校美術班入手,在“普及”特色教育的同時,專業最好的學生被接力送到北京培訓。他的辦學方向得到了認可和回報,很快兩名學生通過央美的專業考試、1名學生通過清華美院的專業考試。

沼濤中學從此成為一所以美術為辦學特色的山區學校,美術辦學的成功讓沼濤中學開始逐步向外輻射到體育等多個特長領域,校內還設有體育、書法、攝影等多個特長班,特色辦學模式成為學校教育的黃金支撐點。

“教育如何讓同學學有所成,校情的不同和生源的差異讓教育需要適切。”林添才說,打通學生的成才通道,讓每位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才是一所學校需要思考和關注的問題,學校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

“學校品牌不是復制品,更不是舶來品,而是一所學校長期辦學經驗的積累、優勢和特色不斷被放大和延伸的結果。”在報告會上,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鮑傳友的《學校品牌創建:理念與方法》,從另一個層面生動地向在座的校長們闡釋學校品牌的重要性以及校長對於一所學校品牌形成的決定作用。“品牌建設需要頂層設計,而品牌建設又有利於強化學校頂層設計,在朝一個目標凝心聚力的過程中,促使學校工作更加系統一致。”鮑傳友說。

校情不同、經歷不同、校長之間對於教育的理念認識和理解不同。但是校長們對於辦好教育、對於落實好黨的教育方針、對於自身的成長期許是無差別的,都帶著思考找尋“回歸與超越”的答案。“福建省名校長培養工程,目的是讓不同類型的校長都能通過學習交流進一步得到錘煉提升,真正成為‘領頭羊’,引領區域教育改革發展,逐步實現全省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發展。”郭春芳說,名校長這個群體,是福建教育發展的中堅力量,這個群體的水平代表的是福建教育發展的最高水平。面對未來多元變化的教育形態和國家的育人目標,校長們要拓寬視野,持續提升,讓辦學呈現出自己的觀點、理念、思想,超越簡單的教學實踐,讓教育思想的萌芽能夠真正開花結果。

■背景

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學名校長培養工程

為加快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中小學名校長和名校長后備人選隊伍,促進福建省中小學校長隊伍素質整體提升,2017年2月28日,省教育廳印發《福建省教育廳關於印發“十三五”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正式啟動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學名校長培養工程,決定在“十三五”期間遴選培養100名名校(園)長、培訓1000名名校(園)長后備人選。

根據《福建省教育廳關於公布“十三五”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培訓單位名單的通知》,福建教育學院承擔福建省中小學名校長和部分初、高中名校長后備培養培訓任務。2017年5月11日,培養培訓工作正式在上杭古田拉開帷幕。歷經3年半時間,46位小學和38位中學名校長培養人選在“突出個性培養、突出理論提升、突出學校改進、突出辦學思想、突出示范引領、突出成果生成”方針指導下,經過了理論提升、協同培養、現場學習、經驗反思、思想凝練、實踐創新、示范引領等方式學習,完成全部培養任務。(記者 范陳春 通訊員 吳文偉 鄭麗麗 文/圖)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