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城。百余條內河在此縱橫交錯,與穿城而過的閩江,織成稠密水網,宛如流動的綠色血脈,為福州增添靈動之美。
福州人世代依水而居,內河周邊積澱了2200多年的歷史文化。這一站,登船打卡內河游,賞一城美景、品千年文脈,感受水系治理帶來的人水和諧新生活。
打卡晉安河
亮點:柳岸朝鳳、晉安橋、王庄戲舟
晉安河開鑿於晉太康三年(282),是福州歷史最悠久的人工運河。后來,宋朝郡守蔡襄將河道拓寬,才逐漸有了如今的規模。
我們的打卡之旅,從溫泉博物館附近的碼頭開始。登船之前,不妨先和游船來個合影。別看它們船身不大,卻是照著我國“四大古船”之一的福船打造的,集傳統福船工藝精華於一身。
船在河上走,人在船中坐,目光所及與岸上大不相同。水映榕城的美景,讓人忍不住按下快門,想要悉數收進手機相冊裡,卻不曾想,“你坐在船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岸上看你”,自己也成了別人鏡頭裡的一道風景。
船行不遠,一片翠綠的柳樹扑面而來。鎮定的白鷺,像是習慣了這往來的“不速之客”,不慌不忙地舞起翅膀,掠過水面,又輕盈地落在河邊的柳枝上。這就到了第一個打卡點——“柳岸朝鳳”。這裡的“鳳”指的是與柳岸遙遙相對的金雞山。據考証,戰國時期,閩越王無諸在金雞山與羅漢山一帶修建了冶城,那兒便是福州城市史的發端。還有一個傳說,八仙東游過海經過福州東郊時,鐵拐李被一座冒著仙氣的山頭吸引。那裡金雞成群飛翔、山色美不勝收,鐵拐李不禁拄著拐杖朝地面奮力跺腳,留下的腳印還可見於金雞山頂的棋盤石上。
繼續前行,一架白虹躍然眼前,那就是晉安橋。宋朝時,隻有這座橋可以送仕女出城踏青游春,同時東郊卅六村的百姓也皆需經此橋進城“洗湯”。因此,這座橋在城中被喚作“樂游橋”,在東郊被稱為“洗湯橋”。民國時,薩鎮冰等人捐資重修此橋,正式定名為“晉安橋”。
樹木掩映中還有一處古建筑,那是朱熹隱居福州時的講學處,如今遷移至此,構筑出了“講堂盛境”。再往前,過國貨路橋,可見一座彩繪龍舟房。晉安河一直都是龍舟賽的主要賽道,龍舟競渡的熱鬧情景是福州人共同的記憶。“王庄戲舟”景點,將民俗文化融入自然風光,給人全新的體驗。
打卡白馬河
亮點:西關水閘、桂芳橋、白馬橋
白馬河的得名,頗具傳奇色彩。據傳,白馬三郎聽聞鼓嶺鱔溪常有惡鱔作怪,就主動請纓除怪,最終與惡鱔同歸於盡。人們感念白馬三郎的恩德,建廟祭祀,奉為白馬王。
從楊橋碼頭登船,第一站來到“西關水閘”。這座元代建筑,舊時為通航港口。相傳古時候,福州有東、西二潮江水匯流於城內,入城水分四派,因此設置了四道水關,其中,西水關引進城的水量極大,故在西城牆外設閘。
白馬河共流經20多座橋,其中的桂芳橋,是福州唯一一座為文化事業而建並為文化名人命名的橋梁。“桂芳”指 “越劇十姐妹”之一的尹桂芳,她不僅開創了“尹派”藝術,還創辦了芳華越劇團。1959年為支援福建,她將全團從上海遷至福州。如今,走過桂芳橋就可直達立於白馬河西岸的福建芳華越劇院,“一橋一院”仍在述說著福州人民與越劇的深厚情緣。其他幾座橋也頗負盛名。其中,白馬橋曾是全國著名的木材貯運場,彬德橋始建於明朝,歷經三次重修仍保存完好。
相比於晉安河的開闊,白馬河別有幽曲之美,隻覺滿眼翠色要將人帶入綴滿傳說的美麗夢境。船行其中,兩岸繁茂的植物皆朝河面傾壓過來,頗有分花拂柳之感。拂開的“柳”其實是榕樹垂下的氣根,這番場景獨見於榕城福州。因北宋詩人張伯玉任福州知州時號召百姓廣植榕樹,以致福州綠蔭滿城,百年古榕數不勝數。於河面低飛盤旋的白鷺轉眼又沒入樹叢中,驚落葉片如綠色飄雪,仙境也不過如此吧。
今年4月以來,福州市文旅部門推出晉安河、白馬河游船項目“1元游”惠民活動。隻需一元,不離市區,就能置身仙境,盡覽閩韻古風,豈不快哉。(福州市文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