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龍文區:以河長制為抓手 提升九十九灣流域治理

2020年11月13日16:27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九十九灣閩南水鄉 李杰攝
九十九灣閩南水鄉 李杰攝

近年來,漳州市龍文區以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為契機,以“河長制”為抓手,通過整治“水污染”、暢通“水循環”、做優“水環境”、創新“水管理”、發展“水經濟”等一系類措施,為群眾帶來生態福祉。

三級聯動抓整治

通過劃分“責任田”,明確流域河長、河道專管員職責,區鎮村三級聯動,全力整治提升九十九灣。

發揮流域河長作用。由區政府分管副區長任九十九灣流域河長,通過靠前指揮、現場辦公,堅持岸邊發現問題,岸邊解決,先后巡查督導43次,協調解決問題百余件。針對支流黑臭問題,堅持兩周一調度一月一巡河,明確源頭引水、沿岸截污、生態治理等措施,有效解決流域內5條支流水體黑臭問題。

發揮鎮(街)河長作用。針對九十九灣沿線存在問題,鎮(街)河長逐一排查復核,登記造冊,實行“挂圖作戰”。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累計整治污染源277處,完成截污管道鋪設20余公裡,新建微型污水處理站6處,源頭引水5處,切實解決九十九灣沿線污染問題,徹底消除“黑臭水”。

發揮河道專管員作用。創新“點線面”工作法,對巡河發現的污染點,實行定點監管,沿“線”溯源,全“面”排查,切實做到從源頭解決問題,確保問題解決“零反復”。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累計發現並解決問題1000余起,勸阻亂倒垃圾200多起,制止違法行為360余件,清理沿河違規種菜近10000平方。

三大效益強民生

開展環境污染整治,更要做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

生態增色。投入3.23億元實施“水暢通”工程,進行源頭引水、河底清淤、河岸植綠、末端排澇,確保河道暢通及行洪安全。投入44.52億元,做優水環境,實施拆“違”植“綠”、引“湖”拓“河”、建“廊”插“花”,拆除河道建筑577宗8.06萬平方米,建成兩岸近20公裡的生態綠道、15.6公裡生態景觀護岸,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

經濟增收。政府與企業聯手,依托優美生態水環境,引進優質產業項目,實現項目與文化、產業與效益有機統一。簽約引進總投資70億元的文旅產業綜合開發項目﹔規劃建設12.5萬平方米的“閩南水鄉”濱水商業示范段,打造具有漳州特色的濱水夜經濟,已簽約入駐近百家企業﹔舉辦第四屆中國鐘表設計大賽、首屆鐘表文化節,進一步聚集和提升人氣,逐步推動“九十九灣經濟帶”建設。

社會增質。充分挖掘整合沿岸歷史古跡、民俗文化、現代產業要素,注重融入閩南元素,打造濱水步行游線、自行車騎行游線、水上游線、觀光電瓶車游線等,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需求,免費開放九十九灣沿線的上美湖、湘橋湖等公園,讓景區、園區、商區、村庄共融,實現生態宜居的美好願景。

三方共治固成效

專業化、數字化、社會化是九十九灣流域治理提升的創新做法與保障措施。

專業管護。在全市率先實行河流“管養分離”的市場化保潔機制,建立區河長辦統籌—鄉鎮屬地監管—第三方專業隊伍日常保潔的河流保潔模式,對全域28條河流進行全覆蓋日常保潔。

平台監護。建立“智慧河長”系統,布設監控點位53處,實行全區河湖“一張圖”管理,提升河流巡查、發現、解決問題效率,實現河流實時監控、巡查管控數字化、全域化。

社會共護。創建“企業河長”“巾幗河長”“河小禹”,通過聘請社會各界義務監督員等多種模式,推動全社會參與河流管理。全區社會團體自發舉辦宣傳活動3場,各類“民間河長”自發巡河100余次,發現並協助解決河流問題50余起。(李杰)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