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肖向麗:“南平南詞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2020年12月03日09:56  來源:東南網
 
原標題:非遺傳承人肖向麗:“南平南詞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肖向麗教孩子們表演南平南詞。 趙雲燕 攝

心系牡丹必擷之

畢業后,肖向麗順利進入南平市南詞實驗劇團。雖小有名氣,但她依然“勤”字當頭,“苦”字相隨,有時前輩們臨時不能上場,都願意讓她替。就這樣,她年紀輕輕就成了團裡的台柱子。

1996年,肖向麗參加福建省戲劇水仙花獎大賽,一舉摘得演員獎。誰也沒有料到,她當時作出一個大膽決定,事業暫緩,去高校深造。

“事業雖處於上升期,可越往前走,越發現內心乏力。”肖向麗回憶說。

在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進修后,她不再隻專注於個人表演,還開啟了編導模式。有了演員微觀的感受和導演宏觀的視角,兼顧對燈光、舞美、音樂、道具等方面的融入,南詞藝術在她心裡變得更加立體生動。

2016年,南平市南詞實驗劇團更名為南平市南詞藝術傳承發展中心。同年,肖向麗帶著自編自導的南詞說唱《山鄉戀歌》,代表中心參加第九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第一次和全國各地的優秀演員同台競技,沒想到“養在深閨人不識”的南平南詞像一股清風吹進賽場,讓評委們耳目一新,一舉獲得表演獎提名。

看到南平南詞藝術為更多的同行所認可,她喜出望外,對通過牡丹獎平台傳播南詞藝術產生渴望。

2018年,中心帶著精心打造的作品《夜奔》沖擊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卻連提名都沒拿到。賽后,肖向麗和團隊分析,小劇種表演要想讓評委和觀眾過目不忘,就應在堅守地方特色的同時有所創新。他們決心來年再戰。

備戰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中心決定選用肖向麗榮獲2019年第三屆福建省曲藝丹桂獎大賽一等獎的作品。

為了突出“原汁原味”、增加戲劇沖突,肖向麗一改傳統南平南詞一開場就敲鼓的形式,增加一個“引子”——笛子伴奏清唱亮嗓。這一創新,很考驗功力,但她選擇迎難而上。

為了寫好這個僅僅10秒鐘的引子,肖向麗和負責作曲的余澤峰老師徹夜探討,數易其稿。

比賽當天,南詞說唱《晶晶當兵》第三個出場,肖向麗台風端庄穩重,塑造了“95后”“晶晶”、“50后”“姑媽”及說書人三個角色,讓整個作品立體生動、極具感染力。

9月25日,中國曲協公布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獲獎名單。肖向麗從394名演員中脫穎而出,成為6名“牡丹獎·表演獎”得主中的一名幸運兒,為南平南詞摘下第一朵“牡丹”。

躬身欲盼春滿園

從台前到幕后,又從幕后走回台前,學戲、演戲、悟戲,肖向麗形成自己“繼承不泥古,創新蘊傳統”的表演風格,成功塑造一個又一個深入人心的舞台藝術形象,在大賽中不斷摘金奪銀。

“這些年,我參加很多比賽,一方面為開拓視野、提升自我,另一方面為南平南詞這個小曲種發聲,希望能得到更多人關注。”肖向麗說。

作為流行於南平的一種曲藝形式,南平南詞形成於18世紀后期,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比於其他曲種而言,南平南詞歷史較短,沒有豐富的曲牌,也沒有名家流派。

但在肖向麗看來,這恰是一把雙刃劍,雖有根脈不夠深厚帶來的底蘊淺薄等問題,但同時也使得這門藝術沒有太多的禁錮,擁有更多的想象空間、開拓空間。

“列入國家非遺保護項目后,南平南詞發展環境變得越來越好,但表演和創作人才仍然短缺。”肖向麗說,這幾年,中心一方面與南平藝術學校合作,培養更多藝術專業人才,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南詞進校園、進社區、進廠礦、進軍營,讓更多人切身感受南平南詞的獨特魅力。

從2007年起,肖向麗堅持在南平藝術學校兼職教學,帶出來的第九代南詞傳承人先后在省市級曲藝比賽中榮獲佳績。

2009年,肖向麗被南平市延平區聘為南詞進校園藝術指導,她把心血傾注到這個新天地。接下來,她打算和南詞人一起創作一批和孩子有關的作品,每年開展南詞非遺進校園巡演時,讓孩子們以體驗的方式參與演出,感受南詞藝術。

“我和團隊會努力扎扎實實創作一批精品,持續打造南詞品牌,使其成為閩北地區一張亮麗名片。”肖向麗說。(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

(責編:陳楚楚、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