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痴迷土地:專注培育水果、蔬菜、花卉﹔他們經歷相似:跨越海峽來到同安“謀前程”﹔他們有著共同的稱號:台灣人才。
從北辰山到蓮花溪畔,從楊桃大王到種苗博士,台灣英才俊彥涌入,扎根於同安的芬芳泥土之中,用專業技術在千年銀城書寫出現代都市農業不斷發展壯大的詩篇。
同安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同安區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立足農業產業發展特色,不斷釋放政策紅利,以更活體制、更大誠意、更優服務持續吸引台灣專業人才齊聚銀城,打造台灣人才聚集高地,為富美同安全方位高質量發展超越提供不竭的智力輸出。
今天,讓我們走進同安區,感受同安完善體制機制、打造引才“強磁場”、通過專業人才驅動創新發展新動能的切實成效。
台灣人才驛站直通車
讓人才成為兩岸農業交流使者
“各位鄉親,大家好,這兩天氣溫下降得比較明顯,辣椒等不耐寒的作物要注意做好保溫措施,提高鉀肥的用量。”
12月1日晚上6點,曾明寶准時坐在了辦公桌前,開始了他每周固定的電台直播。已年過五旬的曾明寶畢業於台灣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還是廈門大學的博士,六年前,他辭去了台灣的高薪工作,來到同安發展。
在同安和種苗打了六年交道,他始終沒有放棄台灣農業電台主播的崗位,每周五天定時向台灣的鄉親直播,有時候還會重點介紹他在廈門培育新種苗的進展,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電台直播讓台灣農民更好地了解大陸農業產業發展的現狀。”
如今,曾明寶不僅是廈門百利種苗有限公司的技術總監,更是同安區的專業人才。“台灣在農業方面有很好的品種,很好的理念,但市場畢竟很小。作為一個學農業的人,我希望有更大的平台,大陸有著廣闊的舞台。”曾明寶覺得來到同安后找到了技術與市場的最佳結合點。
區委人才辦負責人介紹,近幾年,同安不斷加大對台灣專業技術人才的招引力度,依托國家健康產業國際創新園建立“台灣人才驛站直通車”,吸引廣大台灣人才“登陸”同安。如今,全區已有台灣“雙百計劃”創業人才4名,台灣科技骨干93名。
依托農業領域的台灣專業人才,當地正走出一條綠色生態建設交流和綠色農業合作發展特色之路,兩岸的農業交流不斷“融實”“融深”。廈門百利控股有限公司在台灣嘉義縣推動組建並入股台灣百利種苗有限公司,促成兩岸栽培技術專家、人才1120余人次就業交流。在同安汀溪鎮,來自台灣雲林的農民詹景童經營的果園還配套了休閑運動、泡茶聊天、農家樂餐廳等區域,他正把台灣的觀光農業模式一步步引入同安。
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
專業技術助力閩台農業產業化發展
一排排的育苗箱整齊擺放,裡面的番茄苗、茄子苗、辣椒苗等生機勃勃。工人們拿著刀片,熟練地將兩株苗的粗枝削去一部分,再將切口對齊,用塑料薄膜條扎緊。
這是位於北辰山山腳下的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種子種苗)產業園內的一幕生產場景。這個產業園未來規劃建成“兩岸種業創新中心”,目前已入駐了5家涉台企業和2家台資企業,其中的技術“操盤手”便是來自海峽對岸的台灣農業人才。
今年9月,同安區政府與市農業、發改等部門共同制定《加快廈門同安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種子種苗)產業園建設的實施方案》,提出十年規劃、十三條保障措施,並著手在產業園區內建設一批高標准規模化種苗生產基地。到2030年,產業園將打造成兩岸種子種苗企業聚集區、華南種業展示與交易中心。
高標准建設創業園、產業園,成為同安推動閩台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著力點。按照省農業農村廳的政策,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還可同等享受國家級台農創業園扶持政策,重點支持建設基礎設施、引進台灣農業良種技術、開展聯合科研攻關、發展現代農業建設項目等。
“產業園的規劃建設意味著閩台農業的融合正從零散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同安區委人才辦負責人介紹,台灣農業人才深耕同安多年,也為閩台農業產業融合提供了智力支持。
實際上,台灣農業人才為同安帶來的遠不止優質的種苗和先進管理方式,依托人才帶動的閩台農業產業化發展在同安正成為現實:距離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種子種苗)產業園20公裡的同安區蓮花村,台灣農民簡福川已經扎根在這裡種植了20年的蓮花,現已種植育種基地70畝,培育近100種蓮花。簡福川被同安區評為農村實用人才,獲得“一才一基地”一次性10萬元資金支持。台灣“楊桃大王”謝先雄則結合同安“竹壩南洋風情度假區”建設和竹壩農場鄉村振興,持續引入台灣最優楊桃種苗,打造集觀賞、品嘗、垂釣、燒烤等項目為一體的芳都楊桃園,優質楊桃供不應求,今年共出品120余噸楊桃。
【點擊】
創新體制機制 釋放最大潛能
同安區多措並舉,助台灣人才施展才華
千年銀城重人才。如今的同安,正傾力打造國際一流的人才生態,給人才最好的時代舞台,讓精英與富美同安共進同行。當地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助力台灣人才施展才華就是典型。
人才建議直通車
定期聯系溝通機制
據悉,同安區已經建立起黨政部門與台灣人才定期聯系溝通機制,開通“人才建議直通車”,讓台灣人才為黨委、政府重大決策提供咨詢、論証和評估。
建立人才評價體系
給予最高68萬元補貼
與此同時,同安區對台灣人才的引進使用不唯學歷、職務、資歷和身份,而是建立以薪酬為依據的市場化人才評價體系,給予台灣農業產業人才最高68萬元補貼。當地通過出台《同安區扶持對台農業交流合作發展以獎代補基金管理辦法》,對轄區內企業、合作社、協會開展對台農業交流合作給予規范的資金扶持,目前已扶持111家生產主體,共計147萬元。
推廣“五新技術”
提高產值30%以上
在做好專人人才服務的同時,同安還積極引進、推廣台灣“五新技術”,近年來共引進水果、蔬菜、花卉、養殖、生物防治技術、農機具等台灣農業新技術697種,推廣面積7346畝,提高產值30%以上。(文/圖 廈門日報記者 張珺 通訊員 陳成棟 陳國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