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成果展演把“傳承”呈現得淋漓盡致。 (記者 林銘鴻攝)
薪火相傳,梨園新聲。昨晚,廈門市戲曲進校園成果展演亮相廈門小白鷺藝術中心金榮劇場。市領導李輝躍、陳昌生出席。
這場展演的節目單與眾不同,每個節目后都標注著四個字——師徒傳承、家族傳承、普及傳承、種子傳承或創新傳承。一個個“傳承”背后,是廈門為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做出的努力。“戲曲進校園”在廈開展時間早、力度大,近年來更是進一步常態化、多樣化,並逐步實現從幼兒園到中小學再到高校的全覆蓋。今年8月,市委宣傳部牽頭制定《廈門市優秀戲曲進校園傳承項目資助辦法(試行)》,進一步推動廈門戲曲進校園工作蓬勃開展。
展演把“傳承”呈現得淋漓盡致。演出內容既有南音、歌仔戲、高甲戲、京劇的經典曲目,也有新編歌仔戲《廈門這麼美》,高甲戲表演唱《美麗廈門我的家》等傳統戲曲的新表達。參演人員不僅有92歲的吳金寶、88歲的紀招治、77歲的張丹、76歲的李秀華、73歲的紀亞福等老一輩戲曲名家,還有吳晶晶、庄海蓉、楊雪莉等如今廈門戲曲舞台上的中堅力量,也有來自全市21所中、小學及幼兒園的252名學生,他們是廈門戲曲的未來。演出中,多個節目巧妙地讓幾代戲曲人同台同演同個作品,進一步展現戲曲傳承的魅力和意義。
展演由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辦。
特寫
戲曲進校園播撒文化火種
12月6日晚,廈門市南樂團團長楊雪莉出現在廈門市戲曲進校園成果展演的《序》章裡,和七個孩子帶來一段指導學唱南音工尺譜的情景演繹。唱了近30年南音,登台無數次的楊雪莉,對這段一分鐘左右的表演尤為用心。她覺得站在這個舞台上感受特別不同。看著一個個孩子定點亮相,她說自己看見了廈門戲曲的未來。
把戲曲帶進校園,播撒文化火種,戲曲人充滿干勁。從2006年進校“探路”,到今天廈門市南樂團、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等專業院團與幾十所學校結對共建,戲曲進校園在廈門成果豐碩,此次展演就是多年成果的集中展示。
舞台上最小的孩子來自幼兒園,穿著漂亮的戲服,唱著地方戲,這件事讓他們感到好玩有趣,走進校園的戲曲打開了他們美育教育的新天地。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戲曲不僅豐富了課余生活,甚至可能影響他們的人生選擇。鄭悅和王欣是廈門國祺中學初三的學生,她們都在初一入學時接觸到南音。在此之前,戲曲和她們的生活並無聯系。“上學后學校有開課程,我們就喜歡上了南音,之前也參加了一些表演,越來越喜歡。”這次展演,她們參演了南音經典曲目《直入花園》。兩個女孩還告訴記者,“我覺得自己未來會想做一名專業的南音演員。”
戲曲進校園,讓傳統文化傳承落地生根,也彰顯著文化自信的力量。海滄區育才小學二年級的烏克蘭女生麗卡,就因為覺得歌仔戲“好聽”穿上了戲服。“我們學校面向二年級開設了戲曲校本課程,麗卡是今年才開始學習歌仔戲,但她掌握得很快。”學校老師告訴記者,麗卡對閩南語發音掌握得很好。她的父母也給予麗卡學習中國戲曲很大的支持。
隨著戲曲進校園的開展,越來越多愛上戲曲的孩子也把戲曲帶回家,帶動全家人一起看戲曲、愛戲曲。“我就是因為孩子學才開始了解戲曲的,看著台上的孩子們我覺得戲曲真好看!”家長陳安招如是說。
看著孩子們輪番登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歌仔戲代表性傳承人、88歲的紀招治激動地連聲說:“這樣才對!”“以前小孩子看歌仔戲的都很少,更不用說有這麼多小孩子學著唱。”她告訴記者,“戲曲進校園不容易,給孩子教戲曲不簡單,但台上的孩子們表現都很好,老師們指點的都很到位。”一個好消息是,近年來,不僅專業院團的非遺傳承人們頻繁深入校園,他們還在校園內培育師資力量,教授學校教師戲曲,推動進校園為在校園。
政策扶持,傳承人指路,廈門戲曲花開朵朵。隨著《廈門市優秀戲曲進校園傳承項目資助辦法(試行)》的出台,專業院團和學校開始進一步思考如何提高傳承普及實效,創作更多適合在校園普及推廣的戲曲新作,推動戲曲進校園在廈門走得更好更遠。(廈門日報記者 郭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