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連江縣江南鄉梅洋村鄉伴姐妹們制作梅花酥。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動員群眾參與鄉村治理,增強主人翁意識”。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作為鄉村振興的一項基本原則。鼓勵農村婦女參與到鄉村公共事務建設中事關鄉村振興大局。
2018年初,福州市婦聯聯合福建省恆申慈善基金會、福州市美和公益服務中心發起和實施“姐妹鄉伴——福州市基層婦女組織助力鄉村振興發展計劃公益項目”(簡稱福州市“姐妹鄉伴”項目)。該項目是一項挖掘和支持以農村婦女組織為主體的鄉村振興巾幗行動計劃,預計用3-5年的時間,通過挖掘福州區域內農村在地有公心、有領導、有潛力的農村婦女組織,根據鄉村和個人情況,對她們提供諸如項目資金、支持網絡、能力提升、社會資源等多元化扶持,支持她們參與鄉村的公共事務服務,並在服務中自我成長和提升。
賦權:確保農村婦女在項目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與強調政府對鄉村資源的輸入、當地村民只是被動接受的傳統發展理念不同,“姐妹鄉伴”項目是在參與式發展理論的指導下展開的。作為一種嘗試和探索,福州市“姐妹鄉伴”項目組賦權的第一步是篩選賦權對象。他們走村入戶訪談交流,從帶頭人與婦女組織、婦女組織的社會支持系統、婦女組織申報的項目契合度等方面,對候選的22個村婦女組織進行分析比較,最終確定11個項目村做為試點。
選定項目村后,項目組引導婦女組織成員結合村庄自身資源和特點制定項目方案。項目組的工作人員深入到每個項目村,首先,通過與村婦女組織成員面對面討論,教導她們從團隊、村民、村兩委、黨政、社會五個維度評估村庄現狀,進行優劣勢分析,引導她們發現各自村庄的需求點,確定項目。然后,引導團隊成員集體討論制定項目計劃書。從項目計劃、項目執行主要團隊成員、項目實施時間進度、項目實施效果評估指標、項目經費預算五個版塊,通過一些小問題一步步引導著婦女組織的成員對自己將要做的項目展開深入思考。隨著目標明確、措施具體的項目計劃書的完成,她們在不自覺間行使了參與項目的決策權,展現了極大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能動性。
增能:提升農村婦女組織和個人能力
首先,為幫助婦女盡快進入角色,完成“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轉變,項目組組織了多場外出參觀學習、姐妹鄉村互訪聯誼活動。通過到村婦女組織參與公共事務做得好的鄉村實地考察學習,聽取當地婦女組織的負責人或志願者分享她們的故事,讓前去游學的“姐妹鄉伴”們被深深觸動的同時,激發她們的內生動力,產生參與鄉村建設的願望。
其次,有意識地培養組織成員間的協商合作能力。項目組一方面安排11個組織的核心代表集中培訓,邀請專家傳授團隊建設的技巧、方法,進行協商合作的訓練。另一方面建立“福州市姐妹鄉伴交流群”,通過社群營造的方式,將所有福州市“姐妹鄉伴”的人員組成一個團隊,不僅為鄉村婦女創造協商交流與互助合作的平台,而且通過來自不同村庄的姐妹們線上交流、線下互訪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地將協商合作的理念與方式方法傳達給大家。
最后,項目組緊緊圍繞著項目和農村婦女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活動。不僅有專家學者系統詳細的線上講解,更邀請專家和志願者入村幫扶,手把手地對農村婦女進行技能培訓,提升農村婦女的參與效能。
實施:組織農村婦女參與志願服務活動
項目組通過多種形式給項目村婦女組織帶頭人或核心成員賦權增能,最終成效是需要帶頭人帶領本村的團隊來付諸實施的。“鄉伴姐妹們”組織開展活動時,一是身體力行,示范引導。村民是最講實際的,項目帶頭人領著核心成員身體力行地參與鄉村公共事務,從衛生環境整治、照顧老人、教育小孩等方面讓村民看到實效,激發更多村民參與鄉村建設。二是團隊建設,自覺自願。鄉村是熟人社會,有的姐妹經邀請參加了幾次活動后,感受到團隊的溫暖和真心,體驗到為村裡做事的快樂,自然成為團隊的一員。三是互訪學習,交流提高。除了項目組組織的游學互訪外,借助“姐妹鄉伴”的平台,有的村與村之間主動互訪學習,並在微信群裡交流心得體會。
成效:幫助構建鄉村社會治理共同體雛形
三年來,福州市“姐妹鄉伴”項目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助力脫貧攻堅、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姐妹鄉伴”項目有效承接社會治理服務職能,幫助鄉村構建了鄉村社會治理共同體的一種雛形。
首先,項目組以參與式發展理念為指導,以破解農村婦女“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為著力點,賦權於項目核心成員(以村婦女干部為主),通過村婦女干部調動村民的主觀能動性,讓她們參與到鄉村公共事務的建設中來,使村民從傳統治理邏輯下的被動響應者,轉變為鄉村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積極行動者。
其次,為充分發揮農村婦女的主體性,項目組常組織開展培訓學習和集體活動,強化她們參與社會治理的服務、權益、責任等意識,組織引導她們人人盡責盡力。項目組不僅注重給農村婦女增能,提高她們個人技能和與人相處的藝術,而且注意與農村基層組織聯系與合作,確保農村婦女主體性的發揮是在村黨委領導、社會協同下進行的。
最后,“姐妹鄉伴”項目村的村民們充分享受到項目開展以來的共治成果,鄉村環境的改善,留守兒童、孤寡老人得到關心和照顧,農村婦女經濟增收等,不僅使村民們在參與社會治理的同時享有社會治理成果,收獲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且享有成果的同時推動“鄉伴姐妹”們更積極地參與到鄉村社會的治理中,從而初步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人人參與的鄉村社會治理共同體雛形。(陳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