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長廊,探尋千載閩地風華。12月9日,泉州職業技術大學首屆大學生藝術節首場活動——“非遺”進校沉浸式體驗活動,邀請了泉州市社科聯、晉江市社科聯作為指導單位,攜手在校師生共赴一場泉州“非遺”文化之旅,品鑒古韻匠心,領略傳統非遺魅力。
泉州“非遺”走進大學,深受師生歡迎。 泉州職業技術大學供圖
泉州的非遺,就擺在藝術工坊長廊裡。以“閩南紅”背景元素還原真實技藝場景,中式插花、金蒼繡、香道、惠安女服飾、提線木偶、花燈等傳統技藝以獨立體驗區的方式設置,每個技藝體驗區人潮涌動,大家興致勃勃。
學生體驗惠安女服飾。 泉州職業技術大學供圖
“插花講究線條的優美和姿態的自然,構圖布局要高低錯落、俯仰呼應、疏密聚散。”資深花藝師權老師利用各種新鮮花材,一邊現場演示插花技藝,一邊講解插花的歷史和藝術。2020級金融管理的凌琅琅同學是第一批插花體驗者中首個完成者,他開心地向身旁的同學展示了自己的插花作品,“我們既享受了插花藝術的樂趣和快樂,又提升了文化藝術審美和幸福指數,這個活動體驗很棒!”
學生們專注地參與到傳統插花藝術和花燈制作中。 泉州職業技術大學供圖
現場還進行了香道和提線木偶展演。香道老師身著古典華服,隨著輕柔舒緩的音樂,通過眼觀、手觸、鼻嗅等品香形式為大家帶來一場美的盛宴,而提線木偶老師一手握勾牌一手提線,一提一頓,一按一縱,把木偶操作得栩栩如生。提線木偶非遺傳承人杜勇老師精妙的表演引得現場觀眾拍手叫好,把現場氣氛推向高潮,他在表演之余為同學們普及了木偶知識和傳授技藝:“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閩南俗稱嘉禮,又名線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是我國不間斷傳承史最長,文化積澱、藝術積累最為豐厚的傀儡戲種。”在杜勇老師的帶領下,一些教師的孩子們零距離接觸並學習了如何操作木偶。伴隨著老師發出的不同指令,小朋友們拿著提線木偶,把它們操控得有模有樣。“提線木偶真有趣,在老師的操作下,每個關節都能動,好像是真的人一樣。”
教師子女也來體驗提線木偶的表演。 泉州職業技術大學供圖
針刺無骨花燈制作、惠安女服飾體驗、香囊縫制……每個非遺技藝項目都深受大家喜愛。同學們在體驗一次項目后,集章收卡即可獲得相應項目的打卡蓋章,上傳參與現場活動的照片至易班后即可獲得一定獎勵。
泉州職業技術大學通識教育目前設有金蒼繡、剪紙、陶藝、花燈等非遺大師工作室,實施非遺傳習教學。當天,發揮美育教育作用的藝術工坊同期開放,大家可以在此體驗書法、繪畫、沙畫等。
書法社同時開放。 泉州職業技術大學供圖
作為全國職業院校“傳統技藝傳承基地”“泉州市社科科普基地”“泉州市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基地”,泉州職業技術大學已多年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以傳統節日為主線,泉州非遺技藝為特色,形成了兼容並蓄的傳統文化涵養學生的特色書院文化。作為本屆大學生藝術節策劃者,校長助理、通識教育學院院長蘇康敏表示:“我們全年常態化開展非遺體驗活動,每年12月作為書院傳統文化月更加豐富精彩。這次活動通過沉浸式氛圍布置,不僅讓學生體驗非遺技藝,而且在這個原汁原味的環境中帶入歷史感,用心感受傳統文化的美,用手體驗傳統技藝的精妙,既是美育也是勞育,希望能通過藝術讓學生知行合一。”
據悉,泉州職業技術大學首屆大學生藝術節以“心之所向 一路花香”為主題,將開展為期近一個月的通識教育成果展示系列活動。通過精心策劃、內外聯動、多方參與,為學生選修課、社團學習成效展示搭建舞台,給予學生專業課堂以外更多的關懷、支持和更廣闊發展潛能的空間。(洪春錦 鄭筱 鄧皓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