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女性力量再展巾幗風採 廈門湖裡有一個婦女群眾信得過娘家

2020年12月14日08:22  來源:廈門網
 
原標題:匯聚女性力量再展巾幗風採 湖裡有一個婦女群眾信得過娘家

“小區婦女娘家人”積極組織開展常見調解糾紛技巧培訓、“解難不難”維權案例分享會,有效提升自身服務能力。

▲“小區婦女娘家人”開展維權案例研討會。

▲婦女群眾發揮女性優勢,積極參與小區治理,成了廣大女性“貼心人”。

▲“小區婦女娘家人”不斷提升服務能力。

婦女姐妹話有地方說、事有地方辦、困難有人幫……在廈門湖裡,有一個婦女群眾信得過、靠得住、離不開的娘家——“小區婦女娘家人”。這裡是婦女群眾的后援團,來到這裡,就如同回到了家。

匯聚女性力量,再展巾幗風採。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湖裡區婦聯積極提煉婦女工作的“湖裡樣本”。

建機制!促聯動!織網絡!近年來,湖裡區婦聯深化組織改革“破難行動”,構建“社區婦聯—小區婦女娘家人—小區服務”三級聯動的工作網絡。以區婦聯為服務核心,以社工機構、各街道、各社區婦聯組織“一核多平台”的服務運作機制為保障,“小區婦女娘家人”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服務婦女的觸角延伸到小區的每個角落。

新時代!新女性!新生活!如今,湖裡廣大婦女群體,正以“小區婦女娘家人”平台為媒,發揮其在社會生產和家庭生活中的獨特作用,關心關愛婦女生活,為婦女排憂解難,辦好事、實事,在社會治理中展現“半邊天”風採,續寫新時代女性的動人篇章。

凝聚“她”力量全面深化改革創新三級聯動

新領域、新業態、新階層、新群體的女性,她們有尋找“娘家人”的現實需要。在改革大潮中,如何進一步激發湖裡區基層婦聯組織的活力?湖裡區聚焦“基層黨建”,全面深化婦聯組織改革。

2018年,湖裡區婦聯出台《湖裡區婦聯參與小區治理工作實施方案》,打響基層組織建設攻堅戰。

近年來,區婦聯通過購買社工服務,依托專業社工項目,構建了“社區婦聯—小區婦女娘家人—小區服務”三級聯動的扁平化工作網絡,將婦聯組織觸角延伸到小區的每個角落,逐步實現了婦女組織的全覆蓋。目前,轄區內56個社區,已建立黨組織75個,100%實現婦女組織覆蓋。

“以小區自治為主導、婦女群眾需求為導向,讓基層婦女群眾當主角,利用婦女群眾的親和力,更好地為婦女兒童和家庭提供精細化的服務。”區婦聯相關負責人介紹,她們正在謀劃將婦女之家、婦女微家融入“城市大腦”,讓群眾能快速找到身邊的“娘家人”。

激發“她”動力引入專業機構助力婦女維權

成立“姐妹思想交流之家”,征集“金點子”,解決“微問題”,第一時間發現矛盾、掌握情況並處理問題,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家門口……在湖裡各小區,“小區婦女娘家人”無處不在,她們隨時隨地、隨叫隨到,讓婦女感受到無微不至的溫暖。

“小區婦女娘家人”是區婦聯引入的一個婦女服務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小區婦女娘家人”有機會與小區警察、小區秘書、小區調解員、小區律師、小區執法員等聚在一起,參與小區治理。

這是一支專業化隊伍。它由專業的社工團隊湖裡區培善社會服務中心參與運營,為需要維權的婦女兒童提供法律咨詢、心理輔導、婚姻家庭輔導、資源鏈接等服務。湖裡區培善社會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樣的運營模式與湖裡區婦聯信訪制度形成良好的資源轉介模式,兩條腿走路,能夠有效為婦女兒童提供維權服務,為共建湖裡區婦女兒童提供維權服務新模式。”

如今,這樣的運營模式正在釋放著滿滿的正能量——截至目前,“小區婦女娘家人”共組織開展反家暴法培訓、常見調解糾紛技巧培訓、常用心理學技巧培訓、“解難不難”維權案例分享會等培訓20場,協調解決婦女群眾需求45起,協助家事審判、家事調解120起,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糾紛30起,有效提升自身服務能力。

點燃“她”激情挖掘女性潛能助力小區治理

協調解決婦女兒童問題,上門服務慰問老人,開展垃圾分類宣講……近年來,“婦女娘家人”在湖裡轄區廣受歡迎。立足社區、面向家庭,她們發揮女性優勢,成了廣大女性貼心人,在社會治理中展現“半邊天”風採。

遇到矛盾糾紛,就找吳秀丹﹔遇到心理難題,就找趙樹霞﹔遇到親子問題,就找蘇蓉暉……如今,一批婦女群眾成為基層婦聯工作主角,她們不僅自發參與社區治理,更帶動一大批婦女群眾參與其中,有效地激發了群眾參與創新社會治理的活力,實現居民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形成了一股強有力的“巾幗力量”。

“能夠盡自己所能,為娘家人服務,我感到很榮幸、很有成就感。”一說起參與法律志願服務,退休法官吳秀丹笑容滿面,樂在其中。

“婦聯工作做得好不好、做什麼、怎麼做,要讓婦女群眾說了算。”湖裡區婦聯相關負責人表示,基層婦女群眾更了解婦女群眾的所思、所想、所需,因此能夠切實為婦女群眾解決實際問題,這也是成立“婦女娘家人”的初衷。

事實上,這僅僅是湖裡區婦聯組織轉變作風、密切聯系婦女群眾的一個縮影。通過構建社區婦聯組織“微網絡”、提升依法維護婦女權益的能力等舉措,婦女娘家人更好地與婦女群眾成為可信任的好姐妹,婦女群眾也從參與基層治理中擁有更多的價值感、歸屬感、認同感,婦聯組織更好地成為婦女群眾能依靠的“娘家人”。

【特寫】

哪有難題哪就有

“熱心腸大姐”蘇蓉暉身影

在康樂新村二期小區,一提到蘇蓉暉,認識她的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參與婦女工作20年來,她就像婦女群眾的貼心人,總能無微不至地服務婦女群眾、真心實意地為她們排憂解難。

哪裡有難題?哪裡就有她身影——調節家庭矛盾、幫助孤寡老人、宣導垃圾分類……她樣樣在行。

她善於溝通,總是能耐心地傾聽,用“接地氣”的方式,化解矛盾糾紛,溝通效率極高。

她為人公正,總是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身邊的婦女群眾遇到問題時,總喜歡請她幫忙。

“既然住在這個小區,就打心眼希望這個家園越來越好。”而作為婦女娘家人的領頭人,她表示要以身作則,架起婦女群眾的橋梁,讓更多婦女群眾有“家”的感覺,讓越來越多的婦女群眾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帶動更多婦女群眾參與到小區建設中,讓幸福看得到、摸得著。

“貼心好厝邊”張志菊

離開時還幫居民扔垃圾

2020年,疫情的突然侵襲擾亂了我們正常的生活節奏。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一批批優秀婦女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地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線。

在金安社區,就有一位勇敢的婦女——張志菊。疫情當前,她第一時間報名參加社區防控值班執勤工作,牢牢守住防疫第一線:“我也是普通人,我也會感到害怕,但作為婦女娘家人的一分子,我得替大家守好門、看好家,我不去,我不放心。”

防疫之初,面對部分有抵觸情緒的居民,她總有辦法化解——打出“微笑牌”。由於擁有長期參與社區工作的經驗,她比一般人更有耐心。無論居民怎麼埋怨,她總能不緊不慢,耐心地疏導大家的情緒,講解其中的原因,以理服人,最終贏得了大家的信任。

“上午量的體溫都正常,下午體溫有沒有波動?家裡如果還缺什麼菜、肉和生活用品,盡管說,我們幫你送過來。”上門摸排時,她總是不斷囑咐,離開時,她還幫居民把垃圾帶走丟掉。

“服務群眾無小事,每件事都要做實做細,更要有溫度。看著家園越來越好,看著居民生活越來越好,我感到開心。”她說。(廈門日報文/圖記者 陸曉鳳 通訊員 張淋)

(責編:陳楚楚、吳舟)